佛心网
佛心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基础知识/ 文章正文

香炉进化史:春来焚香坐读书

导读:香炉进化史:春来焚香坐读书中国人的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
香炉进化史:春来焚香坐读书

中国人的香事,有着久远的传统,一是礼制中的祭祀之用,二是日常生活中的焚香。

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东传兴起的种种香事,实际也是融入本土固有的习俗,并不是独特创新。礼神仪式除外,日常生活中的焚香习俗很早就有了,焚香所用的香料早期是禾本科茅香,西汉中叶,树脂类的香料才传入中土。

两宋时期,香事兴盛发达,原本是实实在在的日常生活,后世人看着是风雅,实际在当时,可以说是风雅处处是平常。元代线线香的出现,香事里开始有了“快餐文化”,不过追求古法和故意的一脉,却始终不蹭断绝,直到明清。

绵延几千的香事文化,承载在器物上,演变为香炉、香合、箸瓶以及箸与香匙的固定组合,即所谓的“炉瓶三事”。其中,最能展现中国香事文化的要属香炉,一部香炉进化史,就是香事文化史。

博山炉

两汉时期,树脂类香料更加芬芳馥郁,逐渐占到上风,取代了禾本科的茅草。由于它不可以直接燃烧,必须在下面陈以炭火,与之配合的熏香器具自然要发生变化,于是出现了盛极一时的博山炉。

博山炉与豆式香炉相比炉腹更深,炉盖耸立成塔尖,山峦重叠处是细小的出烟孔,因而发烟有舒缓之效,所谓“掩华终不发,含熏未肯然”(南齐刘绘《咏博山炉诗》),形容十分贴切。

西汉错金博山炉

博山炉逐渐同佛教中的莲花结合在一起,并在隋唐时期逐步发展成势。如陕西长安隋丰宁共筑与驸马围圆照合葬墓出土的绿釉莲瓣蟠龙博山炉,仰莲炉座由一对蛟龙宛转托出,炉盖依然是博山旧事,但传统的山峰衍变为连珠纹沿边的钿式花瓣,其上则是精细的孔雀翎文。

香炉宝子

使用茅草的时代,备用的香料多放在竹筒里。树脂香料流行以后,经常是磨成香末,依照各种配方调制成香丸或香饼,与香炉配合放置,因而有了专门的容器,叫作香宝子,简称香宝或宝子。

金花银香宝子

宝字和香炉配合放置,大量出现在敦煌壁画上。它们位置固定,多半放置在佛座前的香案上,中间香炉,两边宝子。这样的放置方式,经过能工巧匠的匠心改造,将一对宝子和一件香炉配合放置嫁接在一起,一种新型的莲花香炉并诞生了。

绢本着色五代天福五年弥勒净土图中香炉

雀尾柄香炉

唐代把雀尾柄香炉直接称之为“手炉”。以长沙市赤峰山二号唐墓出土的的狮子镇铜柄香炉为例,为了炉身和炉柄的平衡且宜于放置,雀尾式柄向下弯折,在与炉座的平行的弯折处加了一个狮子镇。

雀尾柄香炉的升级版是手柄添饰莲花的香炉,通常把莲花做成盛放香料的宝子。内蒙古赤峰出土的一款香炉,以俯偃的一片荷叶做底,亭亭秀出的一茎荷花作炉,又一支待放的花蕾,三支结为一束,作成香炉的长柄,何等的优美曼妙。

出香

宋代香炉大致分作两种类型,一种是封闭式,有盖,称为熏炉;一种是开敞式,无盖,称为香炉。

炉盖做成莲花或狻猊(suān ní),是封闭式香炉中最常见的两种,宋人称之为“出香”。安徽宿松出土的北宋绿釉狻猊即是狮子,通高 32 厘米,炉身是覆莲桌上捧出的一朵莲花,花心里莲蓬为炉盖,顶盖一只戏球的座狮,偏着头,张着口,所谓“反视张口,用以出香”。

香毬

唐宋还流行一种小炉,当时人称为“香毬”,形制更为小巧。“顺俗惟图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牙火长烧”,元稹的这首诗,名字就叫作《香毬》,写的就是这种圆球形设计出奇精巧的香炉。

陕西出土的唐代银香毬,又叫金花银香囊。高四点五厘米。外壳镂空做成花鸟,内心用轴心线相互垂直的内外两层持平环支撑一个小香盂,以圆环轴的彼此制约和香盂本身的中心影响,使香盂随炉展转总能保持平衡,机关巧智。

李商隐作诗“锁香金屈戌”,最能形容它的细微精巧。微风暗度、宿香暗贮,显示出一种香具之精与体物之心的微至在相逢处却自然合成一种奇异的美丽,熨帖之至。

高足杯式炉

两宋时期,瓷香炉也非常盛行。北宋时期,北方尤其以高足杯式瓷香炉最为常见。炉高通常在十厘米一下,沿口平展且宽,下接直壁或倾斜向下这下去的炉膛,细腰,小喇叭座,有白釉、黑釉,也有刻花。

莲花在和高足杯式香炉也广泛的进行了结合,两宋时期莲花香炉已经完全本土化,褪去身上的外来色彩。黄庭坚在《次韵几复答予所赠三物三首》中《石博山》起句云“绝域蔷薇露,他山菡萏炉”。虽然源于“他山”,但经唐历宋,菡萏炉早已在中土生长的枝繁叶茂。

仿古香炉

到了南宋,最具特色香炉实属仿古式样小型香炉。最初大约是直接取自秦汉三国的铜鼎,铜簋、铜鬲等,用作焚香。陆游《焚香赋》中“时则有二趾之几,两耳之鼎”,大概指的就是这类炉。

好古之风盛行,是当时仿古炉制作的大背景。宋代的香炉具有风格明显的宫廷式样,以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龙泉窑三足炉为例。其高十一厘米,式样仿古铜鬲,素朴得几乎省略掉一切装饰,只是利用烧制过程中釉层积聚厚度的变化值富足间“出筋”,写神之至。

到了元代香炉大体承袭宋制,但少了份秀逸之气。明清香炉的制作,材质多样,样式则多仍以仿古为主,最为著名的宣德炉,其仿古,也是仿的“宋”。

景德镇窑青白釉饕餮纹双耳三足炉

宣德炉

通常说的宣德炉,是由明宣宗在大明宣德三年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它以简单柔和的曲线显现出意态端庄,炉色精光内敛成就雍容气度,为后世所称赞。

实际宣德炉仿古的成功,在于它在仿宋的过程中遗貌取神,以工致的“减笔”,锻炼出古朴简洁的造型,撷得宋炉之韵。后代传世的宣炉少之又少,渐成为文人雅士的案头清玩,焚香之用反倒成了其次。

历数各代香炉的精品,很像是对着一家多宝格,只见一片琳琅满目。香炉的进化实际是香料和焚香方式的演变史,宋朝刚好站在了承上启下的位置,也成了香炉的集大成者。燕居焚香实际是当时一种平常而真实的生活方式。

《竹涧焚香图》局部

松下竹间,小炉静置,几缕青烟,并不是后世宣扬的风雅点缀,本来就保持着一种生活情趣。“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诞香渐消。”两宋的香事总在花中雨中平平静静润泽日常生活。

《靓妆仕女图》局部

注:本文为原创,欢迎分享,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来源:美知美物微信公众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