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佛心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二集)

导读: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五页最后一行: 【...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二集)

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请坐。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大家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五页最后一行:

【吾哀汝等。苦心诲谕。授与经法。悉持思之。悉奉行之。】

我们上次讲到这里。这是在「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品」里面的经文。经文当中我们看到,世尊苦口婆心来劝导我们,要努力的修学。这个『吾哀汝等』,「吾」就是释迦牟尼佛自称,「哀」是哀悯,世尊哀悯我们这一个世界苦难的众生,众生因为不觉悟,所以迷惑造业,必有苦报。所以佛非常哀悯,哀悯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佛在这个世间,不辞疲倦的教学。『苦心诲谕』,苦口婆心来教诲我们,来晓谕我们、提醒我们。当然佛教诲我们,我们如果不接受,那没有用,佛只是空哀悯而已。所以最重要的,我们自己听到佛的教诲要接受、要奉行。

『授与经法』,这个「经」,就是讲这一本《无量寿经》。佛把这个《无量寿经》传授给我们,把这种修行方法教给我们,我们要用什么态度?『悉持思之,悉奉行之』。「悉」就是全部,「持」就是讲受持、接受,不仅是这经典一部分要接受,要全部的接受,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接受、都要遵守,都要依教奉行。果然能够做到这样,全部接受,完全按照《无量寿经》的教诲去做,那你这一生决定是上上品往生。所以《无量寿经》应当做为我们人生舞台上的剧本,我们就好像演员一样,完完全全按照这个剧本来表演。这个《无量寿经》就是讲到阿弥陀佛的行持,我们学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榜样,跟他学得一模一样,这叫「悉持思之,悉奉行之」。学了贵在落实,落实你才能够有法喜。

我们有同修学佛不少年了,也天天在听经教,也很用功,每天功课都不落,可是你看他脸上总是愁眉苦脸,没有法喜。师父老人家常讲,「学佛是人生最高享受」,你问问他有没有享受?他摇头,他觉得很苦恼,天天都觉得不如意。生活上不如意,环境里头不如意,人事上不如意,所以他觉得天天都是烦恼,没有真正体会到法喜。那是不是他不用功?也不能说不用功,很用功,但是他的经没有真听明白,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不上。用不上,那就是《无量寿经》是《无量寿经》,我生活就是生活,两个是截然分开,他没有去奉行!他只停留在读诵、听讲,没有真正落实到自己的生活当中,没做,因此法喜没尝到。那怎么办?还是要多听,听得不够,而且这个听,关键在于用诚敬心去听。你在这个经文当中能不能得到受用,真的就看你有没有诚敬心。一个人如果真有诚敬心,他听经哪怕听一句,就能听明白。听明白了,他就能照做,他立刻就得到利益。同样别的人听,得不到利益,为什么?诚敬心不够。听的时候妄念很多,心定不下来,另外分别、执着不能够压伏住。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这个老师在讲,这是《无量寿经》,我很熟,我来听听他讲得怎么样?看看他的毛病在哪里?跟老和尚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哪些方面比不上老和尚,专挑他的毛病。带着这一分批评的心去听,自己俨然是一个老师一样,这就很难得到什么利益。

真正会听的,应该怎么样?

这个经文现在就是佛亲自对我讲的,我现在用最恭敬的心,来接受佛陀的教诲。这个诚敬就是十分、满分,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然后你才能听得懂,你才能够落实。没听懂,你不可能会落实。真正落实了,你还会在乎环境的好丑吗?你还会心里有不如意、不平吗?绝对不会。真的是天天烦恼轻,智慧长。即使是修行的环境再恶劣,你都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弟子心中常生智慧。

自己听明白了,自己完全接受依教奉行了,还要去帮助大众。不能光自己得利益,要去帮助别人,所以这里下面经文讲:

【尊卑。男女。眷属。朋友。转相教语。自相约检。和顺义理。欢乐慈孝。】

这是讲把《无量寿经》、把净土法门普遍的介绍给别人。这里的『尊』是指我们的尊长、长辈,『卑』是晚辈。对长辈我们要劝他念佛,这年纪大了,什么都放下吧,好好念佛,求往生净土,这才是圆满的归宿,劝他;对晚辈也教他念佛,念佛这一生你可以平平安安、逢凶化吉、遇难成祥、一切顺利,念佛多种善根,要多听经教,要发愿求生净土。如是对所有的人,『男女、眷属、朋友』,家亲眷属,一切的有缘的人,我们都要这样劝勉他,让他认识佛法;认识佛法了,让他认识净土;认识净土了,让他专学《无量寿经》,让他发起真实的信愿,求生净土。『转相教语』,这样去教导别人,他懂了,他也会依教奉行,然后他也辗转的去劝勉他人,这叫「转相教语」,让大众同得法益。

『自相约检』,这个「约」是约束,「检」是检点,自己每天都要懂得约束自己,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约束包括行为和念头。行为,要符合五戒十善;念头,要纯净纯善,要常念阿弥陀佛,不能够放逸。如果放逸了,立刻要把心收回来,所以修行人,这是每天的功课,天天就是要检点。早上我们做早课,重点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佛的教训;晚课是反省自己,检点我这一天,有没有违背佛陀的教诲?《无量寿经》我做到多少?多少没做到?天天这样子反省。所以早晚课都是对自己的一种修学的提醒和检验。早晚课的这些经文,不是念给佛菩萨听,是用于对自己勉力修行的。

『和顺义理』,这个「和顺」很重要,首先我们自己内心要能和,对于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不能够起冲突、起对立,要和。对一切人和颜悦色、恒顺众生。在一个团体、一个道场,我们一起修六和敬。六和敬,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别人来做。如果要求别人来修六和敬,自己不修,那肯定不和。这个顺,特别讲到「顺义理」,义就是该做的,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应当做;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不能做。理是讲天理、良心。一个人要修和顺,一定要忍辱,你不能忍,和顺你肯定做不到。即使是你硬压着自己心中的瞋恚,不跟人起正面冲突,可是内心有不平,人家对我态度不好,我这心里肯定就是起不平,这是没有修忍辱。修忍辱是我这瞋恚的念头一起,就用阿弥陀佛把它压下去,无论别人对我怎么样,我内心总是平和的。人心平了,才能安,平安。心安了,那才能够把道理真正弄明白,所谓心安理得。这个理就是你对于天理、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明白了。一个真明白的人,一切境界里面,他的心都保持平静。那么平静的心、清净的心,起作用就是『欢乐慈孝』,欢喜、快乐,跟一切大众相处都快乐,无论是跟善人相处、跟恶人相处,甚至跟妖魔鬼怪相处,他都是欢乐。为什么?他这个欢乐是从内心里面得到的,是他的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里生出来的,对人一片慈悲。

这个「孝」是讲孝敬,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普通人只能理解,对父母要孝敬,为什么要孝敬?因为我们跟父母是一体的,这个容易理解。可是里面有深广的意思,我们没有领会,这个孝字它所代表的是宇宙万法一体,这是孝的意思。《华严经》上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这就是孝,所以他能用对父母那种孝敬、那种爱心,对一切众生。在他眼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一体的。这是佛家讲的那个理,可以说讲到究竟圆满。那么我们想真正做到慈孝,必须要把理搞清楚,理愈明白,你的行持才能够更用得上力。

我记得一九九七年的时候,我还在美国大学留学,参加达拉斯佛教会的佛七,有幸能够向师父上人汇报我自己的一个修学心得,就是我听经之后,很有感动,发了九条孝愿。我把这个九条孝愿读给师父听,师父听完之后,点个头,说「很难得」。我就请教师父,「愿是发了,怎么才能够护持好这个愿,而不退转?」师父老人家告诉我,「你要认真学佛,认真学佛,你才能够把孝做到圆满」。这是经文里面这里讲的「和顺义理」是因,「欢乐慈孝」是果。底下我们再看经文:

【所作如犯。则自悔过。去恶就善。朝闻夕改。】

我们都是初学,免不了常犯过失,我自己就很有这方面的感触,毛病习气真的很重,很多习气自己知道,可是要改,也不是一下能改得过来。为什么?无始劫来积累的恶习气,如果说一知道就能全改过来了,那就不得了了,这人是再来人。我们还是凡夫,肯定还会犯。佛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样的态度?如果犯了过失,马上自己要悔过。悔是忏悔,真正的忏悔是后不再造。所以犯过失不怕,怕的是你自己不知道、不肯改,那就不得了了。不知道自己过失,是无明、是颠倒。

所以,我们师父解释开悟,很具体,你自己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叫开悟。悟后起修,把过失都修正过来,这叫修行。所以我们如果是要真修行,没有别的,天天忏悔改过。纵然不能马上改正,后来还有习气,还会常犯,但是只要你认真的来改,锲而不舍,肯定可以把过失都改过来。

『去恶就善,朝闻夕改』,发现了自己的过失,立刻就要改,不能等,不能够姑息纵容自己的过失。把恶的习气去掉,长养自己的善法,早上知道自己过失,晚上就得改过来,换句话说,每天晚上都要做反省功夫。用什么反省?用《弟子规》、用《感应篇》、用《十善业道》,还有就是我们《无量寿经》第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的经文,这是我们师父对净宗同修,给定了一个晚课,晚课是念《无量寿经》第三十二至三十七品,早课是念第六品四十八愿,一旦发现过失了,发愿改过。

改过的方法,我们看到《了凡四训》上的,专门有讲改过之法,可以参考。一般说来,有从枝叶上改,有从根本上改。枝叶是什么?事相。事相是很多的,哪一桩事情做错了,赶紧改过来,这是在枝枝叶叶上改。这样改法,很麻烦,而且很难干净,今天改了,明天还会再犯。真正会改过的人,从根本上改,根本是心地。佛在经教里面告诉我们,心地是根本。我们的病根是妄想、执着,动妄想、动执着,难免就会造业,那就有过失。真心离念,有念全是妄想,那就有过失,一切过失都从妄想出来的。那你说我没有妄想?没有妄想叫无明,无念是无明,这也不行。佛菩萨告诉我们,要用正念,又不是妄想,也不是无明。无明是无想,修成功了,只能到无想天。所以佛劝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念不是妄念,也不是无明,叫正念。所以我们只要一心念佛,二六时中,就是一天到晚,保持着这个正念,不要把佛号丢掉了,这样下功夫,就叫从根本上改,从根本修。你想想,你要能够一天到晚都不忘了这句佛号,你心里面怎么会有恶念?所以你这个过失,自自然然全部都没有了,连根拔除。我们再看底下经文:

【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愿辄得。】

我们今天看到佛法,似乎比较的兴旺,经书、光盘流通得很多,要听经教,在网上随时可以下载,好像经书都得到非常容易,要听经也很容易。这个是不是佛法兴旺的相?未必。为什么?得来太容易,就不珍惜了。不像古人,古人要获得一本经书,那多不容易。经书,过去没有这么发达的印刷术,一般都要靠手抄,抄的数量就非常的有限,所以得到一本经书,那真的是宝贝。现在可以说是经书太多了,因此人对这个经就不尊重了;不尊重,就不可能认真学;不认真学,就不可能去奉持。

所以佛教我们对经教、对于这些法宝,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我们要奉持,要用心的去领会经里头的意思,去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要持戒。对佛法要生起殷重心,知道这个真的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所以『如贫得宝』,像一个贫苦的人,一无所有的人,得到了宝物,你看他的心情多么的欢喜,有这种心情,经真的是宝。唯有经才能够救度我们永脱轮回,出离三界,才能帮助我们这一生不退成佛,这是世上任何的其它的东西,没有办法相比的。所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于法宝要生起恭敬。我听说大陆上有同修就是对经教、法宝非常的尊重,读经,穿着海青跪在佛前读,那真的是一心去读;听经也是合着掌跪在地上听。你想想,他那种心那么样的诚敬,得到利益就大。

『改往修来』,「往」是过去,过去的过失、错误很多,特别是以前没学佛,那肯定有非常多的错误的想法、做法,从今天开始,我们既然学佛了,明白了道理,就要把这些过错改正过来。「修来」,是讲对未来我们要把握好,要好好的修,要对自己的法身慧命负责任。

『洒心易行』,心里面曾经积累了很多的污染,贪瞋痴慢疑,全是污染,要把它洗刷干净。用什么洗?净宗里面最简单的方法,一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句是心灵最好的清洁剂,注入到这个污染的心地,能把心地洗刷得干干净净。「易行」,就是把错误的行为改变过来。师父老人家提倡要扎好三个根,出家人加上四个根,第四个根就是《沙弥律仪》,三个根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我们最好的行为的标准,用这些来改自己的毛病习气,这叫消业障。那么平常这句佛号要常常念,不间断的念,最消业障。过去慈云灌顶大师说得很好,说六道众生无始以来,累积的业障、罪障,靠其它的经法都不能忏除,用一句阿弥陀佛佛号,还一样能够忏除。你就知道这个佛号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念佛人,你看他往往念得时间不长,他往生的时候,很潇洒、很自在,这是什么?他业障全都忏掉了,所以能够自在往生。如果业障不能够完全消除,纵然往生还会有病苦,这是业障没有消干净。古来祖师大德都免不了,这些祖师大德固然积功累德,功德很大,可是消业障又是另外一桩事。所以讲经的法师,往往往生的时候,比不上在家老实念佛的老太太,走得那么潇洒。这是什么原因?业障没消,没消完。

甚至我们师父上人举了个例子,唐朝玄奘大师,那对佛教的贡献真是非常的伟大,他把佛法从印度辛辛苦苦带回中国,可是他老人家往生的时候还会生病,而且相当苦。有人问他,「您老人家这么大的功德,这么好的修持,为什么临终还有病苦?」他自己说得很清楚,说「我无始劫来的业障,这一次是总报,报掉了」。他用病苦来消自己的业障,那你就晓得,往生预知时至无疾而终的人,他的业障真的消干净了。

所以这个我们要懂,所以我看到师父老人家讲到这一段,我自己心里面也都提起警觉,我们这是讲经弘法的人,这一生也发愿要弘法,可是如果在念佛修持上没有注意、没有用功,这个「改往修来,洒心易行」没做彻底,那业障不能消尽,临终可能就很不潇洒,如果业障再重一些的,可能都障碍往生。所以我们自己要努力的消业障,那就是一心念阿弥陀佛。有缘的话,我们也应该弘法利生,这是舍己为人。弘法也有积功累德,你功德很大,临命终的时候这个功德加持你,魔不会来干扰你,就像玄奘大师一样,他有病苦,这是业障要报,可是他自己内心是很清楚、很明白,他也能做到一心不乱,这个都是看缘分。

总之我们自己念佛功夫,提升得愈高愈好,除了做弘法、护法、利益众生的事业以外,其它的时间就是念佛。做事的时候,只要不用动脑子,佛号就提起来,心里只想着阿弥陀佛。唯一的愿望早点往生极乐世界,身体如果还留在这一天,就在这个世间帮助有缘的人,心里要一尘不染,你的罪业、业障就能消除干净。要专精,不能够学太多,这个法门学得多,掺杂了,妄想也会多,那就是业障会重。

下面说『自然感降,所愿辄得』,这个「感」是感应,「降」是降临,这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这是自自然然的,你念佛念到心清净,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清净大海众菩萨,自然在你面前显现,接引你往生极乐世界。你「所愿辄得」,你的愿望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肯定能得到。而且很自在的往生,「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要求自在往生,你也能得到。当然必须如理如法的求,那就是按照《无量寿经》经文这里面讲到的,按照《无量寿经》教诲去求。在这个世间,其它一切放下,一无所求,唯求顺利往生净土,那岂能有不得的道理?最怕是什么?你这世间放不下,你有很多的求,除了求往生以外,还求升官、求发财;想弘法的,求法缘殊胜、求名闻利养,求人家恭敬、赞叹,这些统统都会障碍往生。只你一心求往生,这个世间一切全交给阿弥陀佛,全交给护法菩萨来管,你就自在。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佛所行处。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这一段说明佛陀教育的推行,给这个世间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儒家《大学》里讲的,国治天下平,孔子梦寐以求的大同之治,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和谐世界,统统能办到。佛讲的不是虚诳语,真实不虚。这里讲到的『佛所行处』,这里不是说释迦牟尼佛所到过的地方,不是这意思,这理解错误了,这个佛是讲佛陀的教化,佛陀教育所推行的处所,才有后面所说的殊胜的效果。

因为佛陀教育是最究竟、最圆满的教育,在方法上又极其的善巧,我们说艺术的教学,能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他的教学,第一步教我们断恶修善,这个是得到幸福的根本;其次教我们破迷开悟,佛在经典里面讲到的所有的这些内容,一言以蔽之,讲的是什么?诸法实相。换句话说,就是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我们的环境,人生是讲我们本人、讲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以外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其它的人在内,其它的人属于人事环境,这个物是属于物质环境。我们对自己要了解,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真相也要了解,这样我们的想法、看法、做法就不会有偏差,就不会有错误。如果有错误,当然就会得到不如意的结果。第三个层次,破迷开悟还要往上升,就是转凡成圣,圣人是讲佛,菩萨是贤人,还没有成佛,也就是说,他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得还不完全、不彻底,佛是完全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他是圣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圣人,都能成佛,只要看你对宇宙人生真相明了了多少。所以佛陀教育收到的效果,这里讲的是一个基本的,但是已经非常的了不起,古今中外的圣人,他梦寐以求的不就是这样的效果?实在讲,这样能够断恶修善,就能达到这个效果。

『国邑丘聚』,这里讲的「国」是国家,「邑」是都市,「丘聚」就是小的村庄。无论是在都市里,还是在农村,只要能够推行佛陀教育,底下讲的这个效果,『靡不蒙化』。「化」是感化、转化,人接受了良善的教育,就能够变化气质、能够弃恶扬善、改邪归正、端正心念,这就是化了,最后能够化凡为圣,成圣人了。所以佛的教育,它会带来这样的贡献,是对社会的贡献。因此,佛教传到中国来,会被中国朝野所尊重、所接纳,而且把它发扬光大,就是中国人识货。而且佛陀教育的基本概念,跟传统的儒家、道家、传统文化这些主旨思想非常相似,相辅相成。儒家讲志在圣贤,佛家讲要超凡入圣,所以佛家这些教育传到中国来,很快的就跟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现在我们讲中华传统文化,那都是什么?儒释道三家都包括在里面,不能缺少佛家。而且从中国又传到日本,传到韩国、朝鲜,底下传到越南等等周边的国家,这些国家,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

你看看现在在日本被誉为是「经营之圣」的稻盛和夫先生,他今年也八十岁了,他一生经营了三个企业,两家企业是他自己亲手创办的,一个是京瓷株式会社,一个是KDDI,这两家都进入了世界五百强的企业,而且创造了五十年从没有亏损的记录。在去年年初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结果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三顾茅庐聘他出山,让他去担任日本航空公司的董事长。这也是一个大公司,也是世界五百强,但是那时候这个公司濒临破产,日航这个企业很大,三万五千员工,那政府资助资助不过来,最后决定要请这位稻盛先生出马,深信稻盛一出马,就能够把这个日航企业救回来。稻盛同意了,他也不负众望,不到一年时间就让日航扭亏为盈,所以他被誉为是「经营之圣」。

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采访过他,他跟记者说得很清楚,他所用的经营理念,全都是二、三千年前,中国古圣先贤的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智慧,传统文化。他的经营中心的理念就是四个字,「敬天爱人」。稻盛先生他自己出过家,对佛法当然也是有深入,儒释道三家,其实他都有学,所以他能够用这些圣贤的智慧,创造出企业经营的奇迹。怪不得英国著名的汤恩比教授,他说,「二十一世纪要解决社会的问题,必须靠中国的大乘佛法和孔孟之道」。稻盛先生他做出来给我们看了,果然能解决一切问题。日航是最明显,政府都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上马不到一年全解决了。所以只要能把这些圣贤的教育推行起来,那必定能够使社会更加和谐,人民过得更幸福、更快乐。

现在所说的什么经济金融危机、什么天灾人祸,统统都能够化解。人可以教好,也可以教坏,看你用什么教?就像现在人们都把圣贤教育、传统文化丢弃了,所以人心坏了,用温家宝总理的话来讲,道德缺失到何种的地步!所以现在的天灾人祸日益频繁、日益严重,这就是果报。那么要化解灾祸、灾患,必须提倡圣贤教育,尤其是佛法,尤其是这部《无量寿经》,能够转化人心。人心转过来了,这个环境也跟着转,境随心转。

所以『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天下一切人,都能够和睦相处、平等对待、互相关怀、互相照顾,这不就是和谐社会吗?可以实现,用什么?用佛法就能实现,佛法把这个道理讲得彻底。

现在人都很担心,明年二0一二会有大灾难,因为有古老的马雅预言,加上很多现在科学家们的分析报告,是个大灾难似乎很有可能。如果真有灾难,能不能化解?当然可以,用佛法就可以。所以这里讲到,只要能够大力的推行佛法,必定能使天下和谐。人人随顺佛陀的教诲,自然感得环境的清净,日月清明,蓝天白云,环境清净。现在我们看到到处都有污染,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不是有暴雨就是干旱。尤其是今年以来,这些灾难都是百年一遇的灾难,全都堆在一起,而且一个月比一个月频繁。佛法讲,「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是环境,正报是人心,心清净,外面环境就清净;心要不清净,环境一定不清净。江本胜博士的水试验证明这一点,水结晶完全由心念来转。

『风雨以时』,现在我们很难看到了,这几年气候都反常,夏天热得不得了。大陆很多地方,今年四十度以上的高温,美国也有,日本也有,这都是罕见的。冬天变得很冷,不是旱灾就是暴雨,风雨不调和。如果在古时候,帝王遇到这些情形,他一定会自己沐浴斋戒,带领群臣百姓,向上天忏悔、祈祷,聘请高僧大德,或者是儒家、道家的这些大德们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以求扭转人心、化解灾难,这非常有效果。

在佛门里面有一种法会,叫仁王护国息灾法会,这种法会就是什么?聘请高僧大德讲经说法。那么现在,媒体这个工具非常的方便,如果国家能够大力的提倡圣贤教育,聘请有德行、有学问的这些老师,每天对大众讲课,透过媒体来教学,效果会很快速,这个「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一年之内我们就能够看得到。现在的灾难,可以说蜂起,归根结柢就是圣贤教育不讲求了,所以人民行为没有正的标准,所以造了这么多的业,就感得这些报应。

『国丰民安』,这是讲国家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年年丰收,同时精神文化随着也不断的向上提升,「民」就是人民百姓能安定下来,无忧无虑过着太平日子。我们从稻盛和夫的经营日航这短短一年当中,使企业也丰厚起来了,使企业的员工也安定了,可见得他的这种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非常有效果。这几天我们看到全球的股市大跌,可能又一轮的经济危机即将产生,面对这样的挑战,有没有办法?办法是有,看你能不能相信、能不能接受?你要去请稻盛和夫先生,你问他,他肯定告诉你,有办法。用什么办法?还是用二、三千年前,这他自己说的,二、三千年前,中国古圣先贤的方法。

『兵戈无用』,「兵戈」是讲战争,世上不会有战争了,天下和平,现在也是我们梦寐以求而得不到的。冲突、战争在地球上,近一、二百年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这是讲国家普遍的推行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崇尚道德,提倡仁爱。我们看到现在社会,崇尚金钱,提倡功利,完全跟道德仁爱相反。经上讲「务修礼让」,礼是礼节,我们做人做事都要守礼,都讲求礼度,要守法、要守秩序、守规矩;让是什么?能够忍让,不与人争,这社会就能和谐。

现在西方教育,从小就教孩子竞争,不是教礼让,教竞争,竞争升级变成斗争,斗争升级就是战争。现在的战争,用的是生化、核武,那就是同归于尽,所以走西方的那个路子,是死路!东方的路子是生路,中国老祖宗教导我们的就是永续发展的路子,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国无盗贼』,国家不会有盗窃,社会治安良好。『无有怨枉』,政治清明、司法廉明,法官判案子不会冤枉人,这个是什么?社会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公平、正义。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国家都动乱,就是这两天我们看到,英国伦敦有一个区,发生贫民跟警方对峙,产生动乱,非常的严重,死伤不少人。这个因果,社会缺乏安定,其原因没别的,归根结柢就是缺乏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经文又讲:

【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社会当中肯定有贫富贵贱不等,这个没有办法强求平等,因为各人前生修的福报不同,你不可能要求大家一定要完全平等。一个手伸出来五个手指,你看它的长短都不一样,你一定要要求它平等,把它切得整整齐齐的,这也不象话。所以社会当中虽然有贫富贵贱,不同类人,但是通过圣贤教育,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会互相欺凌,富贵的人不会欺负贫贱人。像现在企业,所谓的劳资冲突,没有了。劳资冲突是什么?就是老板跟员工之间会纠纷,老板可能会欺负员工、压榨员工、剥削员工,或者是员工组成工会来逼迫老板,都会有,这种对立矛盾的关系,通过圣贤的教育可以化解。

『各得其所』,大家心都能够安乐、都能够满足,有福报的人很乐意的照顾福报少的人,福报少的人他也知足常乐,心安理得。这个社会当中,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他都心安了,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大同世界。每一个人都没有私心,都乐于帮助别人,这是什么?因为受到了圣贤教育、佛陀教育,他能够把自私自利放下了,而放下自私自利才是真正得到幸福美满的方法。所以如果说不要佛陀教育,不要这些传统文化教育,那经文里面所讲的这些效果,就不可能得到,所得到的就是天灾人祸愈来愈频繁,人民百姓愈来愈困苦不安,所以选择还是靠我们自己。我们再看底下的经文: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我』是释迦牟尼佛的自称,佛看到世间所有一切众生,对这些众生慈悲关爱,超过父母对子女。父母对子女当然也会关怀、爱护,但往往因为智慧不足,可能会有误导,有做错事情,所以得到的结果,未必能尽人意。而释迦牟尼佛有圆满的智慧,绝对没有丝毫的误导和做错事,他给我们指导的道路,教给我们修行的方法,必然能够得到究竟圆满,让我们能够永远离苦得乐。所以佛这里给我们说出来,佛对我们的这个恩德超过父母,他对我们的这种关怀、慈悲,超过父母对儿女,这个我们能够相信的。更何况父母对我们只是一生一世,而诸佛菩萨对我们一切众生的关怀、照顾,生生世世从没有舍离过。

『我于此世作佛』,世尊给我们讲,他来这个世间来作佛,作佛就是作老师,天人师,他来教化众生,在这里来推行佛陀教育。对于不同的众生,施以不同的教诲。如果这个缘分没有成熟的众生,他不想出离三界,他只是想得到人天福报,佛就给他教人天乘的佛法;如果他已经有这个心要出离三界,觉得六道轮回很苦,人天也不好待,佛就教给他出离六道的方法,声闻圆觉乘;他如果能够发起广大心、菩提愿,佛就教给他菩萨乘法;对于少部分的众生,他成佛的因缘成熟了,佛就教给他一乘法,求生极乐世界这个法门就是一乘法,你往生极乐世界,就作佛去!所以佛在每一个地方教学,都得到众生的欢喜,他能够应机施教。我们看到经典里面记载,释迦牟尼佛一生都没有安居过,到处的游化。到晚年了,他学生多了,这些学生都是证了果的圣人,佛才不需要再去到处劳累奔波了,可以安住在一个地方,讲一、二部大经。这些证果的弟子们,代表佛到四方去弘化,去推动佛陀教育。如果没有这些弟子帮忙,可能佛要讲一部大经的机会都没有。

我们现在要继承佛陀的教诲,在众多的法门里面,我们选择自己合适的法门,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专修专弘,也是代佛弘化。希望有众多的弘法人才出现,每个人将释迦牟尼佛所曾经宣讲过的法门,都能够弘扬起来,每一部经典都有人宣讲,可以普遍的利益不同根性的众生。

佛陀教学的方针、重点,底下给我们说明,『以善攻恶』。「攻」是对治的意思,我们凡夫无始劫来,都养成了错误的思想、见解和行为,有很多恶的习气,佛就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善法,来对治我们的恶习气,帮我们改过自新、断恶修善。这个就是要佛天天教学,所以他四十九年没有一天间断,天天讲经说法,这是让我们的思想见解都归于善。我们大家都建立了共识,都能够断恶修善,这个社会自然就安定了。

现在我们这社会需要和谐,用佛陀教育断恶修善这个部分、因果教育这部分,就能够让社会祥和。有一些众生,他不满足于眼前幸福美满的生活,他要希望能够出离生死轮回,他知道现在虽然接受了佛陀教育,他能得到幸福人生,可是将来保不住。所以佛就教给他,『拔生死之苦』,这个就超越世间的学问。世间儒家、道家,他都讲「以善攻恶」,但是没有说到「拔生死之苦」,唯有佛法才会把这个事情讲得圆满。

『令获五德』,「五德」就是和前面经文所说到的五戒,五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也对应儒家讲的五常德,仁、义、礼、智、信,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饮酒就丧失智慧,让我们的身、口、意三业都归于善。

『升无为之安』,「升」是提升,从世间善法提升到出世间的善法,无为法,证得「无为」才是真正的「安」,这个安是安乐。如果在六道轮回当中,你只能得到暂时的安、暂时的乐,这个安乐不长久,昙花一现而已。真正要得到究竟的安乐,必须要脱离轮回,就是这里讲的证无为法。

什么是无为?有为的对面就叫无为。有为是有生灭,什么生灭?念头生灭,有念头就叫有为,放下了念头,放下了妄想、分别、执着,这叫无为。所以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也是修无为法,用这句佛号取代一切妄想、分别、执着。先把这些妄念伏住,伏久了自然就断了,到了极乐世界,那就是不生不灭的国土,无量寿,那真叫升无为之安。我们再看经文: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久后转剧。汝等转相教诫。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般泥洹』,这三个字是梵语音译,意思是般涅盘,入般涅盘,这是讲佛将来要入灭了,就不住世了。『经道渐灭』,佛所讲的一切「经」,这是讲理论;「道」,讲方法,渐渐的会变质,变质之后就在这世间消灭了。为什么会变质?为什么会消灭?因为没有人真修,没有人去依教奉行,没有人去弘扬了,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看到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对佛法有误解,以为佛法是迷信,认为这是过时了,要把他丢弃,这种现象就是渐灭的现象。要把佛法振兴起来,唯有要大力的弘扬佛陀教育,把佛教本质给大家说明,这是教育,不是宗教,更不是迷信。这需要我们四众弟子要努力的,首先让人认识佛陀教育,然后他才能够欢喜来学佛。最关键的我们自己要真修,给大众做好样子,这大众才能产生信心。

「经道渐灭」,这个社会必然产生以下的现象,就是『人民谄伪』,「谄伪」就是不老实,虚伪狡诈。现在我们看到这个社会,好像真的就是佛所讲的那个样子,人与人之间都不能够真诚以待,怀疑,不能够相信,不能信任。甚至一个家里面,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都不能够信任。

『复为众恶』,「为」是造作,又造恶一年比一年严重,甚至一个月比一个月严重,感得天灾人祸,社会动乱不安。『五烧五痛,久后转剧』,「五烧」是讲我们来世的状况,堕三途;「五痛」是眼前这状况。社会动乱,人民生活困苦,灾祸频繁。「久后转剧」,佛灭度到现在三千年,时间很久了,所以佛陀教育确确实实变质了不少。我们师父老人家分析,现在佛教有六种形式,正宗的佛教是教育的佛教,其它五种都是变了质的佛教。所以距离佛时代愈久,这个变得愈利害,人民因为没有接受好的教育,也就变得愈来愈虚伪狡诈、造业多端,导致灾祸就愈来愈多。怎样去挽救?底下告诉我们挽救的方法。

『汝等转相教诫』,这是佛勉励我们,佛弟子尤其是听到这个法门、闻到这部经的人,互相之间要劝勉,自己学了,得利益了,要把这些法门介绍给别人、推荐给别人,让人人都能够明了。『如佛经法』,这是佛在经论里面讲的理论方法,我们自己要依教奉行,做世间好榜样,无得违犯,不可以违犯。这个世间学佛的人多了,念佛的人多了,灾难就能减轻、就能化解。所以我们修行不仅是帮助自己,实在讲帮助这个社会,也帮助广大的群众。

底下一段,是弥勒菩萨代表与会大众,致词感谢世尊的教导。我们看经文: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弥勒菩萨在这里合掌恭敬,向世尊报告,说『世人恶苦,如是如是』,他非常赞同佛所讲的,这是完全正确,造恶,感受苦报。我们看到眼前现在的社会状况,确确实实跟佛所说的没两样,佛都说到了,我们也「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佛对一切众生平等的教化,他是不分国家、不分种族、不分类别,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平等的教化、平等的帮助,这叫大慈大悲。这个大,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乃至不同宗教都平等的教化。「度脱」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在当前,我们看到社会出现种种的乱相、天灾,解决之道最好的就是大力提倡佛陀教育。没想到日本人懂这个,日本的佛法都是中国传过去,在日本佛教也兴旺了很久,一直到四百年前,都是非常的兴旺,寺院里面法师都是讲经说法,也曾经出现了很多祖师大德。日本净宗第一位的祖师叫法然上人,很有成就,所以日本净土宗,它是最兴旺的、人数最多的一个宗派。没想到今年三月份的福岛地震、海啸灾祸发生以后,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亲自写邀请函,邀请我们师父上人到日本去讲经,他们也懂得要应对灾难,要请法师大德去讲法。所以师父也义不容辞,冒着福岛核辐射的危机,到日本去讲了四十八个小时,也讲《无量寿经》。

讲经是冥阳两利,不仅是阳间的人得到利益,幽冥界的鬼神,不同维次空间的这些生灵,他们都听经、都受益,而且他们受益得更多。他们受益了,其实对于消灾免难也是很关键。所以师父老人家去讲经,讲了半个月,相信对于日本化解灾难会起一定的帮助。当然要想彻底的化解灾难,必须持久的、大规模的去推动。

弥勒菩萨在这里听到世尊的教诲,『受佛重诲』,「重」是讲重复的,佛在这个会上的教诲,可以说是不厌其烦,一而再,再而三的教诲,这是佛的慈悲。为什么要重复的教诲我们?是让我们能记住,不要忘失,能够回去依教奉行。我们自己态度,就要像弥勒菩萨一样,『不敢违失』,「违」是违背,「失」是忘失,佛的教诲我们要记住,我们一定要遵守,不可以违背,这样自己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才能够帮助这个社会,帮助地球,这是我们学佛弟子应负的一分责任。

所以我自己发心,就是一门深入,专学专弘《无量寿经》,学一遍不够,讲一遍不够,听一遍也不够,要重复的来学习。佛当年为我们讲经都是重复的讲,《无量寿经》都是多次宣讲,我们学一遍、两遍怎么够?要重复的讲、重复的听,认真学习。我自己目标十年不改题目,「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这一品的经文,我们就讲到这里圆满。今天时间也到了,我们就学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诸位法师、大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