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佛心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佛教寓言故事/ 文章正文

过香积寺:佛禅合一,形神俱在,不愧流传千古

导读:过香积寺:佛禅合一,形神俱在,不愧流传千古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佛禅合一,形神俱在,不愧流传千古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唐·王维《过香积寺》

从诗题中的“过”字,即可看出,这首诗是一首游乐之作。王维要去香积寺探访谁,探寻什么呢?无人可知,连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他还是要探访香积寺,正因如此,这香积寺便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是什么原因,让王维要一探究竟,魂牵梦绕呢?王维卖得好一个关子,打了一个哑谜。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在诗题中,王维交待了此行的目的地,起句本应作描绘或者抒发情绪,然而诗人却说他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既然不知道,为何还要去探寻?这正是诗人调皮、可爱的一面,也是他洒脱的一面。或许,他此行的目的,正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于山水之乐。

纵然王维不知道香积寺的具体位置,只是听人说起,这香积寺在群山环绕、峰起云涌之处。攀登好几里,眼前依然是白雾缭绕,继续深入,却依然不见香积寺。在王维的笔下,我们似乎渐渐明白,他为何要来此探险的目的。在深邃幽静处,有这尘世所没有的洁净与雅趣,有自然与本真,以及美好。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参天的古树,却没有人的行迹。或许有一条路,却早已是苔藓横生,树枝挡路。诗人的所见,给予人一种幽深与禅意。天地浩瀚,万物生长,在时光里,人越发渺小。我们所追求、贪图的,得到和失去的,谁也分不清楚。欲望之海,恶念丛生,在这深山老林里,又有怎样的遇见呢?

路行千里,始终如一。佛法和禅,不增不减、不灭不忘。幽幽的古树,清脆的鸟鸣,习习的风声,水流声,皆是欢畅动听。找寻不见的香积寺,依然掩映在群山深处,似乎听闻到一阵阵古寺的钟响……闻声入林寻古寺,这带着禅意的旅程,充满了惊喜和奇迹,在某一个转弯处,或许就遇见了不一样的故事。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在诗人的描述下,我们见到了这深山的模样,却依然不见香积寺。

但这并不会打扰或消减诗人的兴致,他依然在探寻。在这句中,王维使用了倒装的手法,熟练而精准的用字,以“咽”“冷”二字,将日色和泉水的清冷、幽静描写的恰到好处。这样的环境描写,与佛禅之道暗合。

在深山之中,气候自然有所差别。天色渐晚时,自然是“冷”!同时,冷字还突出清幽深远的环境,与佛门清修,不被打扰相符。在茫茫人海,那些污浊蒙尘的心,正需要洗涤和静化。泉水从石涧从穿过,发出如同呜咽之声,似有痛苦和悲伤,此声胜似王维的内心。他的悲伤,又是什么呢?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王维穿越千山万水,终于到了香积寺。此时已然天色向晚。寺前一洼空潭,这“空”已然带了佛法与禅意,不知是潭水空明透彻,还是佛法空空如也,亦或是人心空无一物。上山前,或许王维带来了尘世的一切,不垢不净之物,到了此处,都化作空空,事事了了。

佛寺中的僧人,面目慈祥。诗人情不自禁跟着修起禅,抑制心中的毒龙。这正是他寻找香积寺的目的。传说,高僧用无边的佛法,打败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不再伤人。佛法能克制毒龙,此刻也抑制了王维内心中的欲望。前世今生的念,在这佛门静地,都空了。佛法,包容了一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本文作者:甘沐先生)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