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

"

世界佛教教派。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世间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大乘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大乘——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大乘——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大乘、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很多刚刚开始修行佛法的人不是很清楚,什么是大乘,它的精神和特征是什么,自己为什么 要学习大乘佛法,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什么是大乘

大乘:梵语Mahàyàna。(dà chéng [2] )藏语tek pa chen po

mahà:译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

yàna:译意为车乘,运载之义。谓之 诸大菩萨众 将无量无边众生从从生、老、病、死的苦难中度化到西方极乐世界,故名“大乘”。

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并形成了中国汉地的大宗派中的三个小乘部派。因此,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大小兼修的。“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什么是大乘

密乘佛教后来流传到西藏,吸收了当地的文化信仰而形成“藏传佛教”或“藏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蒙古、尼泊尔、不丹等地。

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因为是从印度往北传播而形成,故合称为“北传佛教”。他们与南传上座部佛教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语系佛教。

什么是大乘

大乘佛法中的智慧还是非常多的,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详细的了解,同时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悟到其中的含义,师兄也要多多的学习和感悟。

...查看更多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么

大乘佛教是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会去选择的派别,同时他其中包含的经典也是非常的多,对我们学习佛法也是有很多的帮助,接下来,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大乘佛教的三部经典是什么吧!

大乘佛教中的三部经典是什么

当大乘佛教沿着中亚之路传入中国,它的重要、现实价值,由完整、谨慎、而引人注目的译本体现出来。建立在对原始佛教核心教义:四圣谛、十二因缘观、万法无常的理念基础上,无疑地,大乘佛教耕耘在更为重要,和为人称道的佛性论、中道观、空观、及佛国净土理论。这些理论在《妙法莲华经》、《金刚经》、和《无量寿经》表露无遗。

公元四世纪初,《妙法莲华经》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成中文。根据大乘佛教教义的观点来理解,在这部经典中,佛陀舍弃了原先为弟子开示的方便法门,而直接叙述自己的住世本怀!如佛说:"世尊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此外,在这部经典中,佛陀还从人人本具佛性的观点,来说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尽管有些众生,可能从没机会接受佛法训练,但他或她"若称南无佛"则"皆已成佛道"!《妙法莲华经》对东亚大乘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譬如中国、韩国和日本的大乘佛教思想,就深受了它的影响而成;再者,如中国隋代的智者大师即根据了《妙法莲华经》的教义创立了举世闻名的天台宗。

在东亚佛教中,《金刚经》是部举足轻重的经典!里头讲"空"的智慧。梵语"Vajra"意为宇宙的生成元素,这一元素坚固无比,是我们这个世间已知力量所无法破坏的,因为空是不能、也无法被摧毁的。在《金刚经》里,世尊还教导菩萨要以空来观察六度,这点对行菩萨道的人来讲很重要。公元四世纪初,鸠摩罗什大师将《金刚经》翻译介绍给了国人,而它之风靡全国上下,则是在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事。

大乘佛教中的三部经典是什么

曹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无量寿经》由康僧铠大师译出,这也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叙述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经典的翻译。在《无量寿经》里,佛陀讲述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这在我国宋代(960-1279)之后,普遍地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流传了开来,可谓遍地开花!根据《无量寿经》的教义说,轮回生死的有情众生,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力,持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发愿愿生其国,便可带业前往,无需更经劫数地去求修行解脱了。临终持念南无阿弥陀,即是当下解脱,证入不退!

大乘佛教中的三部经典是什么

大乘佛教中的内容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是师兄在遇到不理解的内容时,一定要坚持用心的去体会和感悟,这样修行的效果才会更加的好,而且知道自己学习佛法的功德是什么。

...查看更多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哪个好

佛法是很多的人选择修行的,但是佛法也是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很多的人分不清楚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同时也不知道选择哪个,那么我们就先去简单的了解大乘佛教有什么特征吧!

大乘佛教有什么特征

大乘佛教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作为修行预备功夫的理论,思索了基本的教理;其对最高体验的追求和修持实践可回溯至古印度的瑜伽传统。这种禅定止观的修持目的在于排除些分别心,达到“无”所见闻,体会不可言说的境界。被称作般若智慧的理性活动是受到鼓励的,但它最终仍然是为了导向对空性的见闻。大乘理论中的涅槃不仅仅是寂灭不生或超越轮回流转,它是 十方诸佛菩萨 的境界,故又可以称法身、佛性、真如等。涅槃是无所不知的存在,按佛教的说法,它不是某种世间的知识,而是明净的心识,它反映世间一切生灭而本无的诸相却不为其所染。这种状态也就是密教中修持者在本心中去寻求的空性。

通过观想,修习者可以有 无量十方诸佛菩萨 现化现于当前,陀罗尼经典被合像地吸收到大乘中来。大乘佛教派别包括中观派、瑜伽行派等众多教派 ,或以修持行为为差别形成的宗派,如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三论宗等,它们代表了大乘思想从古印度向中国和东南亚传播的千余年间的演化结果。中观派的思想依据在《般若经》等类中,其有代表性的世间菩萨众为 龙树菩萨 及 提婆菩提等。依据他们的论著,以后形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三论宗。 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在从缘起而显示相对性 ;从世俗与胜义二谛来看缘起、空性。中观思想对于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有所影响。在古印度,中观思想刺激了瑜伽行派的产生。 无着菩萨、 世亲菩萨等将《楞伽经》等等 经文 的思想系统化。其学说可概括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它描述五浊恶世的虚幻性及本体真实性用三性三无性的理论;认为解脱过程无非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主张通过修习瑜伽修行而培养正—智。瑜伽行派的特征是瑜伽观想和细腻的心理分析。在中国及亚洲这一学说通常称唯识宗或法相宗。真谛法师(6世纪 )译出《摄大乘论》为瑜伽行哲学流通之始,玄奘师徒是中国法相宗的创立人。玄奘的学术渊源可回溯至那烂陀寺的唯识一系。

大乘佛教有什么特征

华严宗的思想根源在古印度,但宗派成立是中国才有的。该宗成立的依据是《华严经》,该经主旨是说 毗卢遮那如来 为诸世间万法本源,一微尘一刹那均同全体和永恒是同一的圆融的。由此引出华严宗的宇宙观及大—世—界—观,以及一整套关于领悟的信解行证理论。华严宗在中国的佛教思想前导是依于《十地经论》的地论学派.天台宗也是佛教在中国和日本发展的宗派,但其思想可以追溯到佛教经典《法华经》。该经由 鸠摩罗什 尊者译出并由慧文上师与慧思上师加以发挥。

大乘佛教有什么特征

很多的师兄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会选择大乘佛教,不管是选择的哪个,都是要知道修行的方法、禁忌,同时坚持每天修行也是非常的重要,所以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学习其中的智慧,一定要坚持用心的修行。

...查看更多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佛门是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一直有着大乘、小乘佛法之分,在很多的地区是选择修行大乘佛法,而一小部分是选择修行小乘佛法,那么大乘和小乘佛法之间有什么渊源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吧!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渊源

大乘佛像

我们从大乘和小乘的都走起源和内容及理论来分析,两者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不但是理论不同,其修行的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都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大乘和小乘本身都是佛教,其信仰的基础都是相同的,都信奉佛陀提出及弟子们汇编的的“四谛”。但在这基础之上,两者又有着非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经过不断的修正后。其间的宗旨变得越来越大。

大乘佛寺

大乘佛教有许多分支,如空宗,也就是中观,也有宗唯识等,其底下又有许多不同的派别,大乘佛教本身内部的分化并没有那么大,却经过长时间的不断更新与修正,到后来也形成了相互竞争局面。

在大乘佛教诞生之前,小乘佛教主张通过自我修行来脱离轮回,目的相对简单,修行也以个人经验为主。这种修行方法更接近于佛陀的本意,却由于过于朴素,缺乏号召力,以至于在广大的中原地区没有多大的吸引力。

大乘佛寺

直到后来,有觉悟者提出:佛教的修行,不应该只是修自己的行,觉自己个人的悟,而是要引导天下人都获得觉悟,这也是“普度众生”这一词语的来源吧!我们现在回头看便知道这是我们古人包容天下的观念。

为了区分个人修道和为天下修道,于是产生了两个名词,这两个名词导致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根本性分歧:“解脱道”和“菩提道”。

所说的解脱道,就是小乘佛教的修行方式,追求的是个人解脱。

大雄宝殿

而所谓普提道,指的是更宏伟的目标:不仅要个人解脱,还要像佛陀样帮助天下人解脱。 他们认为解脱道的局限性太大,难以发挥所以叫“小乘”,而把修菩提道也就是让天下普度众生的的道,因此称之为“大乘”。

那么,什么是菩提道呢? 菩提道要求人们像佛陀一样帮助他人,修菩提道的人最终目标不是解脱轮回,而是立地成佛。

到这时,人们会发现,对于“佛”的概念,大小乘佛教也有了区别。小乘佛教认为佛陀只是一个导师,来指引人们脱离轮回之苦,而大乘佛教则把佛陀神化成了一个无所不能的神,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渊源

小乘佛像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小乘佛教基本上还是按照佛陀去世前的教导来修行,没有脱离原始佛教这个框架。而大乘佛教已经超越了佛陀生前的教导,变得天马行空,甚至又创造了无数意义上的佛陀。

因此其修行的法门也不能满足于小乘佛教所坚持的方法。

大乘佛教放生

所以,除了“戒定慧”和“八正道”之外,又增加了许多修菩萨道的方法,比如六度和四摄。所谓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个要素;而四摄,是指日常生活中要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只有六度、四摄还不行,大乘佛教又设立了52个等级,按照这些等级次第修行,才能达到菩提道。

这52个等级就是硬生生造出的52个意义难懂的名词,为了解释它们,就要消耗许多佛经的篇幅。 而从这众多的概念、名词和意义中,自然会产生出无数的变化,让每个人究其一生,都不可能走出来。

所以,大乘佛教的理论是无穷无尽的,在人们学会修行方法之前,就在这种概念组成的迷宫中消耗了一生。也正由于概念众多,大乘佛教又分成了无数的支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 法,他们凑在一起吵来吵去,辩论充满了思辨性,使得佛教骤然间复杂化,成了世界上最难懂的宗教。当大乘佛教进人中国后,立刻让玄学的思辨成了小儿科,相形见细,被淘汰了。从此以后,思辨哲学的代表被佛教取得。

小乘经典

任何宗教总是一方面是戒律,另一方面是理论化的教义。

我们可以把佛教的教义理解为对世界的解读。世界到底是怎么构成的?

只有理解了世界的构成,才能找到通往菩提的道路。

最初,小乘佛教认为人类修行是为了脱离轮回(解脱道),而大乘佛教认为人要修菩提道,但并没有否定解脱道。到了“真常”一支,则认为没有所谓解脱道,世界上只有一种道,就是修成佛性。

所谓众生皆能成佛,没有其他的道。 这样,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就彻底决裂了。 另外,不管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都认为世界上存在一种不具备佛性的人,称之为“一阐提",这种人不论怎样修行,都无法修成正果。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渊源

小乘经典

但是“真常”一支却认为,所有的人都有佛性,即便是“阐提"也可以修佛法。 由于人人具有佛性,那么,人类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自己的佛性,找到真我,而这个真我就不能是“空”的,必须是“有”,这就是“真常”。

人人有佛性的说法很符合中国人的口味,所以,虽然最初中国人大都采用中观论,但到了唐代,最著名的几家都是从真常论出发,来发展自己的哲学的。至于唯识论,由于它理论过于复杂,不符合中国人的胃口,虽然经过玄奘的大力弘扬,却仍然免不了落寞的命运。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修行佛法,在诵读经文的时候,就是要知道修行的方法,以及知道自己在修行的过程中,有什么禁忌,这样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内容才会更加的多。

...查看更多
结语

大乘译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其中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并形成了中国汉地的大宗派中的三个小乘部派。因此,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大小兼修的。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