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宗

"

净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净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净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净宗——汉传佛教十宗之一,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净宗心要

「至于小始诸教,乃接权小之机」。这是华严宗立的五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小始终顿圆,华严宗立的,这是五种不同的根性。小教、始教专门接引权教、小乘,接引这些人,好比小学。我们读书从哪里读起?从小学读起。《华严》是研究所、是博士班,小学都没有念过,去念博士班行吗?释迦牟尼佛不承认。「对于上根则有教浅机深之失,亦不应机」,上根人看小教太小、太浅了,这个东西还用得着学吗?所以不应机。佛法一定要契机,契机、契理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可是学习一定要具备最低限度的条件,用佛法的名词来说,这个条件叫做善根、福德、因缘。你看《弥陀经》上佛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就连净土宗也不例外。

净宗法门:信心从哪里做起?

什么是善根?你看善,善的根,没这个东西不行。佛法是善法,纯净纯善,没有善根你怎么会学到?多少年来我把佛法介绍给大家,善根怎么讲法?我用信解行证四个字来解释,这是清凉国师注释《华严经》分为四科,就是四分。第一分是能信,第二是能解,能信能解是善根。我们是不是信了,是不是理解了?如果能信能解,你就有福了,你的福德现前。福德是什么?你真干,能行、能证!你具足这种条件,末后一个关键的就是缘分,你这一生能不能遇到。前面善根福德具足,后面只要有缘分,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教,你都能成就。

这三个条件同时具足,大难大难!古时候的社会教育好,特别是在中国这个地区。中国的人,古圣先贤,中国人的老祖宗,都懂得教育,有条理、有层次,教我们开悟,教我们证果。世间法里面,成圣、成贤、成为君子,这都是果报;学出世法的、学佛的,阿罗汉、菩萨、佛陀,果德。得要真干。根本的根本就是信德,「信为道元功德母」,《华严经》上说的。信是入道的根源,世出世间一切功德都是从信心生的,没有信心就生不出功德。没有信心生出来的是什么?生出来的是业,善业、恶业,出不了六道轮回。你看信多重要,信实在太难太难了!

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德,千万年前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现在没了。仁者爱人,爱人一定自爱,人不自爱,他怎么会爱人!我们想想,现代的人自爱吗?我能自爱吗?不想别人先说我,我能自爱吗?如果真的自爱,决定不会违背性德,那是自爱,违背性德不自爱。老祖宗传给我们的性德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自爱的人一定遵守,一定不会违背。佛菩萨告诉我们基本的德行是十善、三皈、五戒、六度、六和,我们能做到吗?不做到不自爱。因为这是性德,你真正做到,世法里头你是圣人、是贤人,佛法里面你是佛、你是菩萨。我们没有去做,所以我们的信不是真信,这个信有名无实。自己一定要知道、要清楚、要明了,然后才能够忏悔,才能够改过,才能够真的把信心找回来。不知道忏悔,不知道反省,不知道改过,永远错到底,还以为自己不错,以为自己真的信了。

净宗法门:信心从哪里做起?

「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华严》跟《大智度论》上说的。《华严》称为大经,《大智度论》称为大论,一般讲大经大论是讲这两部经。《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大经,《华严》是一大藏的大经。今天我们要奠定我们的信心,信心从哪里做起?就真干,要从《弟子规》下手,要从《感应篇》下手,从《十善业道》下手,这是儒释道的三个根。这三个根没有,假的,不是真的。我们要恢复自己的信心,必须坚实扎下三个根,我们的信心就具足。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相信自己本性本善,我爱自己,我要把自己的性德统统找回来。说我爱自己,自己的性德完全丢失掉,丢尽了,那个爱是假的,连什么叫做爱都不懂。那个爱是感情的,里头没有丝毫智慧,那个爱是不稳定的。真诚的爱心,这个爱是永恒的、是坚实的,永远不会改变的,佛法里面讲慈悲。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的慈悲永恒不变,即使造作五逆十恶堕阿鼻地狱也不会改变,这叫真的爱,真有自爱。佛在经上所说的,这些教诲他们全都做到,没有丝毫违犯,这叫真正懂得自爱,而后才能爱人。如果不具这个条件,学习圣贤之道就难了。

我们怎样把这个条件弥补过来?在古时候,父母懂得,老人懂得,所以小孩在怀孕的时候就教,叫胎教。出生之后,到三岁这一千天,严密的照顾、防范,凡是与性德相违背的,不能让他看见,不能让他听见,不能让他接触到。他能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是纯净纯善,就是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样经过一千天的薰习,他的根种下去了,根深蒂固,他一生不会改变。所以古时候谚语有句话说,「三岁看八十」,三岁种下来这个善根,八十岁不会动摇、不会改变。那是什么?圣人、贤人。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时代是走下坡,所以一代不如一代。不是没有原因,真正的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是我们自己无始劫来的烦恼习气控制不住,一直在爆发。所以真正有圣贤人来教,我们不接受、不听,父母的教诲也不听,于是世间教诲的标准也不断在改变。

我能够记事的时候,我还记得,我们小时候,六、七岁的时候,有一门功课叫「修身」,那是伦理道德的课本,修身。我大概只学了两年,之后就变了,不叫「修身」,叫「公民」。好像三年,我小学没有毕业,小学是五年级、六年级又改了,改作「社会」,「公民」没有了,改成「社会」。不断在改标准,跟原来的伦理道德距离愈来愈远、愈来愈远,到现在没有了,现在小学没这个课程。我们的习性,习性不善,本性本善,距离愈拉愈远,远到把本性忘掉了,不知道有本性,只知道习性,不知道有本性。

本性是圣贤,习性是贪瞋痴慢,这还得了吗?现在人只有贪瞋痴慢,不贪、不瞋、不痴在这个社会好像行不通了。早几年我在香港,何守信先生曾经采访过我,他问了我一个问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大家都公认的,问我怎么看法。我说错了!我告诉他,我说孔老夫子不为己,天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释迦牟尼佛没有为自己,天也没有诛他,地也没有灭他;我这一生学习圣贤的教诲,也不为自己,天也没有诛我、也没有灭我。这句话说错了,不必再说了,再说对社会会产生严重负面的影响。真正明白的,受过这一点教育,还能把持住,守住不改变。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是我们起心动念、一切行为的规范、轨道,人生的轨道,不可以越轨。你在这个轨道上,这轨道通到哪里?通到圣贤,通到佛菩萨,只要在轨道上不越轨,肯定成佛成菩萨、成圣成贤。这里头有真乐,真实的利益、真实的智慧。现在不但说是不越轨,这个轨道没有了、不见了,所以人迷失了生命的方向,造成社会的混乱,造成地球的灾变。

所以,整个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出在我们把祖宗的教育丢掉了,就是把伦理、道德、因果教育丢掉了,出了问题。如何挽救?得把它找回来。古人有句谚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这一代的人不听老人言,现在吃了大亏。怎么办?还不肯认错吗?还不肯回头吗?那后来再往前面还有大亏吃,比这个亏还要严重。古人还有句话说「回头是岸」,看你什么时候回头,回头就得救,回头就消业障、免灾祸。可是现在人很难回头,他迷得太久、迷得太深了,他不懂得回头。真的,他没有智慧,愚痴,没智慧,没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也没有人来带头,帮助他觉悟。这个就是严重灾难怎么发生的。

本经所提倡的持名念佛的法门,能救社会、能救灾难。什么道理?因为这个法门首先教我们建立信心,你没有信心,不能接受这个法门。首先要信自己,相信自己像古圣先贤教给我们的,我们本性本善,我们要相信。我为什么不学善?学善就是相信自己,学善就是爱自己。违背性德的事情不能做,那就是错误,那就叫罪孽。首先恢复对自己的信心,然后恢复对家庭的信心,我要信我的父母,要信兄弟姐妹。现在父子没有信心,夫妻没有信心,兄弟没有信心,人活在这个世间好可怜,孤独!你在急难的时候谁会帮助你?谁关心你、谁照顾你?没有,一个人都没有。

跟古代社会不一样,古代社会你再无能、再没有智慧,你有人照顾你,谁照顾你?家照顾你。你的家人爱你,你的家人关怀你,无论你走到哪个地方去,你的家人都记念着你。所以落叶归根,你年岁大了,不能再工作了,回老家,老家照顾你。老家里面是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老家照顾你。你小的时候,只要你好好念书,你不会失学。为什么?家庭帮助你;父母没有能力帮助你,你的家庭帮助你。年老的时候回到老家,享受天伦之乐,家族养老。家里面的家学,私塾,就是子弟学校,就是从幼儿园培养你到大学,家学。以前教育,家把教学的责任担负起来。国家也办学校,很少,它的学生来源是从家学里面考试录取的,上国家的学校。国家为培养各级管理人才干部,设立有县学,每个县一个学校,有省办的学校,中央办的学校,叫太学,它懂得。所以现在人生活得真苦、真可怜,人生在这个世间毫无保障,确实苦不堪言,浊恶达到了极处。

本经教我们起信,教我们发愿,教我们修行,修行的方法,老方法,老方法不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这个方法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这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使用的办法,释迦、弥陀也不例外,都遵守。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很好,你看这个家庭它是兴还是衰,如果这个家庭有兴旺的将来,从哪里看?它的家里面的规矩一定非常整齐严肃,一丝毫都不苟且,这家庭决定兴旺。如果这个家庭里面的规矩松弛了,都很随便,这个家庭慢慢就衰了。这个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中国古人教养下一代,在幼年的时候非常严格。现在人反对,小孩管得那么严,他那一点天真烂漫全都没有了,都赞成外国的方法。外国儿童是天堂,老年是坟墓;中国小时候,小时候严加管教,退休老年是天堂。中国人享福在晚年,外国人享福在幼年,儿童的时候把福享光了,老年可怜,老年就是坟墓。中国人小时候严加管教,为社会服务,为家庭服务,年老的时候他享乐。我们到底是愿意年轻就把福享光,还是把福留到老年来享?外国跟中国恰恰相反,中国老人受到社会尊重,一看到老人都会礼让。外国人不是的,老人他欺负你,没有人尊重你,没有人让你。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教育。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对这个信心有无限的感触,信心就是建立不起来。根有没有?根肯定有。为什么?根是性德。所以,我们决定不能怀疑,根没有了、拔掉了,根没有了,那就错了,根决定是有。而我们是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虽有不知道,就摆在面前不认识,不识货,我们今天遭难的原因在此地。现在我们唯一的一个希望,希望佛门同学,希望净宗,修学净宗的同修,特别是我们在一起学习这部《无量寿经》的,我们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从我做起。不去问它将来有没有效果,不要去问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们老老实实的,活一天做一天,做出一个好样子给大家看,这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老师,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宗,对得起一切大众,叫问心无愧。要真干!

持名念佛法门,这个法门是妙极了。就这一门,这一门能帮助我们开智慧,能帮助我们通达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世间人情事理,出世间法的修行证果,能通达。但是你一定要相信,相信佛菩萨的教诲,相信老祖宗的教诲。老祖宗教给我们,「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佛教导我们,持戒、修定、开智慧,这是一门三个阶段。持戒就是守规矩,现在人不懂规矩,也不会遵守规矩。我们遇到一个有缘的就帮助一个,好!遇到两个有缘的就帮助两个。我们今天在一起学习,我们用网路、用卫星,在这个时候他能够打开频道接收我们的节目,这都是有缘人。我们在一起真干,真有成就。自己成就就是成就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我们这一生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不但世尊为我们介绍,十方诸佛都跟释迦牟尼佛一样,热心把这桩事情介绍给我们,我们要感恩,我们要接受,依教奉行。

这个法门「圣凡齐收」,圣是声闻、缘觉、菩萨,凡是六道凡夫,都有资格修学这个法门。而且都有这个能力成就往生,无论是利根,无论是钝根,个个都有分。所以这个法门就变成无上法门,变成究竟圆满的法门。「彻上,则如普贤文殊」,华严会上的二大菩萨,他们是华严会上的上首,都学这个法门,「尚发愿求生极乐」,这《华严经》上看到的,他们都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普贤偈云」,这是《华严经》上的原文,普贤菩萨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这个「我」是普贤菩萨自称,「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安乐刹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发愿的。再看文殊菩萨,意思完全相同,文殊说得简单,「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我是在《华严经》上看到这两首偈子,我才相信净土法门。为什么?对文殊、普贤的仰慕已久,今天看到这两位大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一定殊胜,不殊胜他们怎么会去?他们平常在哪里?在华藏世界,在毗卢遮那佛的旁边,帮助毗卢遮那佛教化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何等的人物,还发愿求生净土,这净土还能差得了吗?

净宗法门:信心从哪里做起?

「又如本经云:佛告弥勒」,本经前半部的当机是阿难尊者,后半部的当机是弥勒菩萨。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此是指娑婆世界,指这个大千世界,这个大千世界「有七百二十亿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当生彼国」。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娑婆世界这些善根福德因缘成熟的菩萨们,这些菩萨善根厚,他们在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数诸佛。植众德本,众德的根本。这根本是什么?众德之本就是孝亲尊师,净业三福第一条,「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众德根本。人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这人就没法子学习了。师里面最重要的,是古圣先贤,他们都是我们的模范,都是我们的典型,我们应当向他学习。诸佛菩萨是老师,我们称释迦为本师,我们修净土的人称弥陀为本师,我们的根本老师阿弥陀佛。

...查看更多
净宗根源

每一个法门的修行都是以信心为根本,站在净土法门的角度你要生起三种信心:一、弥陀大愿力:佛力不可思义,你要对弥陀本愿的摄受完全要有信心,你要相信他有足够的力量来救拔我们;二、自性功德力:你在念佛时候,能念的那个心也是不可思义;三、你所念的佛号,法力不可思义。

净宗: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修净土的人第一个要对弥陀的本愿力要有信心,我们平常也发很多愿,我希望我怎样怎样,但是我们发的愿平常很难实践!因为我们没有资粮,没有福德智慧来加持这个愿,所以我们平常发的愿叫做空愿!在整个佛法中,一个咒愿力要产生力量,要两个力量加持,一个是三昧力,一个是法身力。

经论上的公案说明一个成就四禅的人,他的咒愿力能够让一个国家十二年不下雨,但是这种三昧力是生灭的,有它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而佛的法身所产生的咒愿能够遍十方众生!

我们听听阿弥陀佛发的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是弥陀大愿当中最重要的第十八愿。

身为一个佛陀在他清净法身当中,对十方的众生宣布,哪一个众生临终忆念我的圣号十念,我一定现前来救拔你!当他宣布的时候,这股力量就开始存在法界当中,随时跟我们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经常说“深信诸佛皆充满”,也就是说弥陀的加持是随时存在的,这个我们要有信心,我们相信在宇宙当中有一个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就是弥陀的本愿力,这是能应的!

第二、我们要建立名号的功德力:法身的加持必须要有因缘的引导,弥陀的法身是遍一切处,但是我们凡夫有所得的心怎么跟法身接触?这当中要有个桥梁!我们众生的心是个苦恼的心,弥陀的愿力是清净庄严的大业力,中间必须要有个桥梁来作引导,这个桥梁就是阿弥陀佛圣号,所以说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没有这个名号,你说我不念南无阿弥陀佛,法界的加持力根本进不去嘛!

我们要相信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印光大师说佛号有什么功能呢?即众生心投大觉海,可以引导众生的心投到阿弥陀佛广大功德海,当中所以我们要相信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第三、我们要相信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我们现前能念的这一念心性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是一种清净的心。我们的心有两种,一种是妄想心,我们的心很多很多的生灭、得失,我们以我空观、法空观把得失心拨开来以后显出那一念清净明了的心性,这就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

净宗: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这三种力量,我们实际修行的时候只有两种力量,弥陀大愿力与名号功德力是在一起的,名号功德就代表本愿功德。所以刚开始念佛的时候等于建立两种信心,心性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

净土传承当中有两派的说法,善导大师印光大师这一系的,他们在修皈依的时候比较偏重在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所念佛号不可思议;可是六祖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他们偏重的是能念的心不可思议。

这两者之间怎么会通?如果你是一个信行人,或者以后你要去弘传净土法门的时候,你所看到的都是对教理不了解的人,你要先强调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对这句佛号通身靠倒。如果你是遇到法行人,你要强调自性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心是根本,弥陀的加被是增上缘,所以这两者是根基的不同。

但是从大乘究竟义来说,应该以自性功德力为根本,以名号功德的加被当增上缘。幽溪大师讲一句话值得我们去思维,他说能念的心与所念的佛号究竟是什么关系?托彼名号显我自心!

他的心是站在现前一念心性的,现前一念心性虽然具足无量功德,但是要托彼名号当作增上缘,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这一念心本身也是不可思议,有成就弥陀功德的可能性,但是要假借名号的加持来当增上缘。

这就是我们在念佛之前所要具足的信心,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佛不可思议,所以念念之间成就无量光、无量寿!

“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信愿是来自于智慧的观照,所以蕅益大师说“真正的信愿,来自于闻经达理,断疑生信!”

是要你对经典透彻的了解以后,断除你心中的疑根,也就是说你这个人对净土法门完全都不了解,你就直接去念佛,就能够信愿具足,我实在不相信!你对于所皈依的境完全不了解,你能够信愿具足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修净土它不是一个盲目的冲动,它是一个很真实的把整个生命真相掏开来,净土法门所扮演的特色是什么?很清楚的!你开始发起信心愿力,所以信愿是一种智慧的观照力!

“持名为行行”,持名就是一种禅定力、专注力,对佛号专注的力量。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这两股力量在整个净土法门的功能是不同的。

净宗:在净土法门里你要生起三种信心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浅深”,我们要判断这个人有没有资格往生?

主要看他的信愿,对佛号、净土法门的强烈皈依心是不是具足。对于弥陀功德的皈依是决定你往生的因素!

...查看更多
净宗的修学次第

净土为脱离六尘之清净境界,或无相,或有相,皆诸佛之所受用。其有相者,或名实报庄严土。行者通达禅宗,的的见性,自心等佛矣,然尚未能建立报土--功德开显未备也,只可寄居他佛报土之中。肉身未谢以前,预能神往,以性理已与佛互融也;世寿告终,娑婆缘力不复牵缠,遂得完全解脱,专归净土。此本地上菩萨能事,非凡夫所能致;阿弥陀如来具大弘愿,凡夫苟信、愿、行三事具足者,临终亦得往生。此中国净土宗所由起也。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中国之有净土宗,自东晋慧远始。深明涅磐妙旨,兼达《华严》胜义,念佛三十年而后收往生之效。此实从性起修,迥非散心可比,许其得预报土也。元魏初译《摄大乘论》,阐发往生极乐之义,非初地以上菩萨不可。凡夫无此资格,今生念佛只种初因,盖于心地植一净种而已;生生念佛,渐次发达,终有往生之期。学人求速成者闻而生畏,有主张往生兜率;欲界所摄,凡夫所能及故。证阿弥陀如来之位者,其数本来无量,法藏比丘乃得果中之一人。在因地时,曾发大愿建立化土,将来愿生其土者,不论圣、凡一律摄受。昙鸾、道绰先后提倡此义于陈、隋之间,唐初善导继之,凡夫能生净土之说遂盛于世。然所见之佛多属应身,与菩萨往生必见受用身者异。

中国净土宗既为凡夫而设,往生当以化土为限,然亦有因根机、方法两殊而得迳生报土者,不可不先明其原理。分述如次:

其一 原理

有具体之身,必有所依之境。境界之垢、净,由于自心之执着与否。凡夫识执坚固,所感无非烦恼之境,所居总称垢土(间有美善境界,亦烦恼摄);圣者识执消除,所感无非安乐之境,所居总称净土(虽入热闹场中,亦安乐摄)。然圣位高下不齐,净土境界遂有差等。佛于诸执无所不尽,故所居净土最庄严。单纯法身无净土可见,姑不具说。诸佛受用身,不论有无色相,皆有净土可言:或显示庄严之迹,或隐具庄严之致,要皆加强水大以开敷之,复增火大以辉耀之,从而一一条理其意趣者,则妙观察智之功能;彰为妙相时,总体有类大莲花,花之上建立清净国土,事事物物无不庄严超俗,所谓极乐世界是也。行者能入观自在三摩地,自然感见;凡夫恒为识缚,迷不自觉耳。而因行者功夫深浅,所感略分二境。

(1)报土

行者已与二空真如相应,佛性分明呈露于心者,则能以妙、平二智证明诸佛由本性流出之净相,故所感纯属智境,纵兼用识亦不妨碍。此名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皆绝对无量。

(2)化土

行者只与生空真如相应,自心佛性尚未发明者,虽能解脱六识缠缚,不复牵于尘境,得归根于第八识,然俱生法执尚存,不免异熟识之拘碍,所感见者不过变易身土,所谓无量寿乃相对无量,佛与菩萨皆有涅之时。(见《观音受记经》)

常住报土之受用佛皆称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法身寓乎其中,化身依之而出。《大乘入楞伽经》偈云:“十方诸刹土,众生菩萨中,所有法报佛,化身及变化,皆从无量寿,极乐界中出。”故极乐世界原为诸佛通境,非一佛所专有。“阿弥陀佛”四字乃“无量佛”之义,“南无阿弥陀佛”即“皈依一切佛受用身”之意。配列西方,则准俗谛“归结”之义比况受用果也。净土宗隐以“阿弥陀”为一佛之专名——即法藏比丘证果后之特号,专念一佛较易成功,亦一方便法也。然专名“阿弥陀”者亦不只一佛,现在西方极乐世界有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尊同名同号之阿弥陀佛云(见《龙舒净土文》)。或皆法藏果位之化身,但无根据。

《佛说灌顶经》略谓:“十方净土均可随意往生。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此约专名)国独多?’佛言:‘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心乱无志。为令众生趣向归一,易于成就,故偏赞一佛土耳。’”研究家不可不知此旨。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其二 根机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知极乐世界关系根机甚大,非人人皆得往生。盖如来之身非善根太浅者所能亲近,庄严之地非福德太薄者所堪享受也。净土有权有实,能生根机则分三品。

(1)上根

洞彻佛性,不受烦恼、所知二障之累者,庶称上根。此类根机已获得朴素法身之位,能与普贤心相应,惟妙、平二智尚未发展,不克自显庄严净土。然既免二障锢蔽,则他佛以福德性加持时,得令自心速开此性,当下显现他受用土;虽往生须待肉身谢落之后,而即生一入三摩地,妙境既随时现前矣。

(2)中根

未见佛性、但能解脱烦恼者,可称中根。此等根机尚未入法身之位,虽与“无生”之旨相应,只能不受六尘留碍,所知障尚厚,自心福德性未易开发,惟从事迹上三种布施获得局部福德因缘而已。如能发愿往生极乐,则以弥陀之接引力,临终不致入于偏空涅,得转生方便净土,自成变易之身。

(3)下根

具缚凡夫二障俱厚、佛性埋没殊深者,则称下根。此类根机虽植人天福德、因缘,与言解脱,渺不可期。但能真诚发愿趋向极乐,隐隐中自获弥陀吸引之力,使心地净种潜萌;因弥陀本愿无所不摄,真诚者必起感应也。日日念佛无间,则与弥陀联络渐固。临命终时,诸识暂断,净种独存;第二念起,意识复生,已觉随同佛菩萨化身西去。惟未能得生变易土,则权设化境以居之,仍须涵养莲胎之中,多劫然后现身也。

三根胜劣不一,要非一成不变。初未见性者,因真诚念佛之故,弥陀引力日强,能令佛性逐渐开发,二障逐渐微薄,未往生前,如获大彻大悟,则中、下根亦可升为上根。倘用功不知精进,佛性终身潜伏,而又素缺福德、因缘者,则无生西希望,惟种一净因,来生或得继续念佛而已;福德稍厚者,亦得生天。但临终若得善知识加持,亦许摄入化土。

净宗文章---净土宗真面目

其三 方法

净土法门名为易行道,非若教家所习“圣道法门”之难行(见《十住毗婆沙论》),堪与禅、密两宗鼎足而三。此宗实行方法,以《楞严》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八字为主要条件。深达此旨,无不如愿往生;否则尚无一定把握。“都摄六根”者,不与六尘勾结,内守根性,从此发明八识净相也--此净相即建立净土之基础;“净念相继”者,于净相之上,提起弥陀本性,与他佛清净法流相接,念念不忘,终得被摄坚固也。净念方法有详有略,大别二种:

(一) 观想

(1)从色相观佛为入手方便,由相会性即见真佛。详细方法有三。

(a) 《不思议经》所说

法于现在诸佛中随心所乐奉为本尊,起大净信心,于精舍内建造尊像(或用画图),相好庄严。即于像前恭敬礼拜,借假相契会如来真实之身。上下谛观,一心不乱,乃至离像亦见佛身在前。已了了分明,则舍相存性,勤修供养满三七日,福德大者即见如来真身出现。此须以雄猛精神求之;若稍滞怯弱之心,便不能成。确见真身,即请佛为说如来“不思议境界大三昧法”,并须自觉所见不过识所表现,当体全空。功行精熟,即入随顺忍,或登欢喜地,舍身则往生极乐世界(或妙喜世界),恒常亲近如来。夫任观一佛均能往生极乐者,以极乐为一切佛受用身通境也(妙喜则一切佛金刚身通境)。此法,上根适用之。

(b) 《思维经》所说

法以心眼先观自身额上一寸,除却皮肉,但见赤骨。次观此骨辟方一寸,色白如珂。次观全身白骨变琉璃色,净光洞澈。次观此琉璃身放白光明,自近及远,遍满阎浮提。唯见光明,不见诸物,还摄光明入于身中。入后复放,循环观之。白色初少后多。自身既能随念大放白光,乃于光中观无量寿佛,其身姝大,光明亦妙,对面端坐,相相谛取。然后总观佛身结跏趺坐,颜容巍巍如紫金山。念念在佛,不令他缘。心若余缘,摄之令还,常如与佛对坐。及其纯熟,虽不作观,佛相亦常现前。如是,临终自有把握。此法,中根适用之。

(c) 《观经》所说

法分十二层观想,每层所观须开目闭目皆令明了乃称成就:(初)观日,(二)观水,(三)观地,(四)观宝树,(五)观宝池,(六)观楼阁,(七)观花座,(八)观无量寿佛宝像,(九)观无量寿佛受用身,(十)观观世音菩萨,(十一)观大势至菩萨,(十二)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此上根观法也。初观藉引光明性,二观藉引滋润性,三观至七观建立依报,八观至十一观建立正报,十二观则普现无数佛菩萨及诸眷属与夫一切庄严事物矣。十二观法成就,舍身必生报土,又何疑焉?中、下根不能观此胜境者,但观三圣化身立莲池上,可矣。(《观经》以此为第十三观。)观之纯熟,临终得生化土。

(2)持名

心、身俱弱者怯于观想,则可执持名号以代之。略分二门。

(a) 定心念佛

《阿弥陀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此承上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而来。盖既具善根、福德、因缘之人,发愿往生极乐国者,须持名至一心不乱,而后可操左券也。一心者,一心念佛也。心中密提弥陀本性,藉持名号播为言音,水轮从而滋润之,净种虽未遽开,然既渐形坚定矣。不乱即三昧之初步,善根厚者,净持一日即得此境;次焉者,须持二日乃至七日而后得之;七日以后心犹散乱,善根斯逊矣。既得一心不乱,如能直入三摩地,真佛随时现前,舍身决生报土;不能入者,临终仍不颠倒,见佛菩萨来迎,生于化土也。

(b) 散心念佛

《观经》色法十三观皆定心念佛摄。外此而能生西者复有三观,不须定心,惟以善根为主;盖夙生固尝散心念佛,未获如愿西归之流也。然弥陀摄引之力虽未到饱和之度,今生倘遇增上缘,亦有往生机会。第十四观摄上品,以能发菩提心者当之;第十五观摄中品,以能止恶扬善者当之。--此皆发愿回向便得,不须刻苦念佛也。第十六观摄下品:现生本来广造恶业,转世应堕下三途,而四大分离之顷,意识无暇缘恶,宿根不无流露之机,倘遇善知识来临,向其提起弥陀本性,则善心顿发,趋势猛利;更依善知识之教,明念佛号十声以上,藉水轮滋润之功,居然净种活现,不被恶业牵累,能随瑞相栖神化土之莲胎。--此全仗善知识加持力为增上缘,否则无此特效。但夙生若未植相当之根,临终纵蒙善知识加持,仍不得往生耳。若夫夙根既具,平日又能修善发愿,一生虽散心持名,临舍报时,倘得善友助缘,宜有生西效果也。

以上所举为净土宗应有之法;亦有兼诵陀罗尼及《阿弥陀经》以厚缘力者。陀罗尼能令行者决生报土者,厥为无量寿根本真言。然须依轨修之,属密宗范围矣。常途所念之往生咒乃根本真言之一部分,苟得正当传授,助力亦大。

净土宗亦有祖师之名,但非如禅、密两宗之一脉相承;凡提倡本宗最力,复能以身作则、精进不懈、有切实瑞应可言者,后人每尊之曰祖。晋之慧远、唐之善导、宋之延寿,其最著者也。唐以后多用持名之法,观想一门罕能实践,因无三密加持难成就故。若用三密仪轨,则又不属本宗范围也。

...查看更多
净宗:净土法门 老少皆宜

这个宇宙很神奇的,我们的心回光返照时、正念具足时、忆佛念佛时,此时即入诸佛之心。是心念佛的时候,佛入众生心;是心念佛的时候,众生也入诸佛海。 就是这样啊!念佛的时候诸佛入众生心,众生念佛的时候,众生也入诸佛的心,如玉皇大帝的珠宝罗网,珠珠光光相射。所以,此时即是吉祥地,此时即是人间净土,在诸佛的加持下,我们就打开清净虔诚的莲花心。

净宗文章:佛化行天下,人间成净土

我们在座很多都是皈依过的老修行了,我们也为今天要皈依的人一起证明。五戒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人要有“仁义礼智信”,仁者仁也。“仁义礼智信”在佛教里展现了五种准则:仁者不杀、义者不盗、礼者不邪淫、信者不妄语、智者不饮酒。你说这五条准则我们能做到,但是凡夫的力量做到是自己个人的力量,我们跟佛受戒就等于跟佛接轨,佛的五戒功德是圆满的。我们守五个行为准则,向佛看齐、学习、受持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就跟佛连成了一体。所以受戒就是释迦牟尼佛如影随形跟你在一起一模一样的,这个戒体是来自于释迦牟尼佛,所以说受戒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就像我们全世界的人发现了一个宝库,日日夜夜搬,搬七天,不如我们受持一条戒的功德,百万亿分不可比喻。世间的财富没有办法比喻每一个众生自己跟佛因“戒”相连的福德、功德。

三皈依就有三十六天大将军隐形保护,没有障碍,不占你汽车座位,还不需要你发工资,这个保镖好吧?三十六天大将军给你做保镖,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受三皈依都可以放心,他有护法神保护了。五戒功德更大,每受一条戒,五大菩萨隐形保护,这个不得了啊!出去二十五大菩萨、三十六天大将军保护,浩浩荡荡!

佛弟子特别伟大,为什么佛弟子伟大?因为三宝太殊胜了!过去外道要找佛辩论、比神通,佛不跟他们比。佛上天说《地藏经》,下去时不显神通,诸天王、玉皇大帝、大梵天给佛铺一条高速公路,从天上铺到地上,佛走了下去。结果佛一走下来诸天王都陪着佛下来,九十六种外道所拜的神都在里面。这些外道一看,所有他们拜的神都是佛的徒弟。所以佛还需要跟他们辩论吗?

不单单天上的诸天王都是佛的弟子,在我们人间,像中国有几个皇帝不是佛弟子?自从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期来到中国,你想想看有几个皇帝不是佛弟子?所以说我们佛弟子多殊胜啊!从天上到人间到处有佛的弟子。

净宗文章:佛化行天下,人间成净土

我们今天受持了三皈依,具足了五条殊胜的戒律,走到哪你这个人都放光,鬼神看到你就像菩萨一样了。戒是有戒体的,戒体防非止恶,连做梦都会保护你,走到哪你的戒体都放光,鬼神都给你列队相迎,都给你磕头,所以受持三皈五戒非常重要。

受了三皈依可以穿海青了,海青是士大夫的衣服,中国最高级的“士农工商”的“士”,士大夫的礼服。受三皈依就能穿这个衣服了,属于“士”了。你知道居士有多伟大吗?你不用考状元就当士大夫了,不得了!位列士大夫的行列了,所以就可以穿这个海青了。

三皈依穿海青,五戒就可以披袈裟了。袈裟叫“解脱服”。回去你们都准备袈裟,袈裟怎么披,找老居士教给你,请我们师父给你传。居士披的袈裟的名字叫“幔衣”,又叫“礼忏衣”。在早晚功课、诵经典、做法会的时候都可以穿,居士穿袈裟有规定“不得恒着,恒著名犯”,只可以在佛堂里念经、做功课、拜忏、做佛教仪式时穿,平时就要脱下来。因此你就知道朝山袋是装什么的了,朝山袋是装法服、装袈裟的。所以朝山袋里面要干干净净的,里面装袈裟、装经书。就这一句“世世常得披”阎王爷看到你都怕你。穿着法服意思是说:我世世都披这个,阎王爷不能判你下三恶道,伟大不伟大?

做佛弟子还了得啊!今天诸天善神都给你们合掌,恭喜你们,都到你家门口给你挂榜。不光是挂榜,连你们家的地基主、土地公都升级了,级别都变高了。“我们家主人受了三皈依了,受了五戒了,你可知道?”马上你家大红报都给贴上了“光荣家庭”。这是不得了的。我讲的这个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实际上你家的地位已经提高了。你家护法神的级别都提高了,就好像给宰相看门的都是七品一样,你家地基主的级别就高了,回去都高兴得不得了“我们家主人真有智慧啊!”以后都护持你昼夜平安、昼夜吉祥。吉祥就从这里来的。所以今天再一次地恭喜大家!

净宗文章:佛化行天下,人间成净土

刚才我们大家三皈五戒,是不是都像考上状元一样?个个转凡成圣了。如果安康满大街都是佛教徒,那不就是满大街都是圣贤了,那才是真“安康”。那样的话我们就要把今天的“安康文化、安康现象”普及到全国,那就是“佛化行天下,人间成净土”。

...查看更多
结语

净宗根源于大乘佛教净土信仰,专修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之法门而得名的一个宗派。中国净土宗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和陕西西安香积寺。众多佛经记载,佛在很多法会中均无问自说,宣讲了净土法门。在大藏经中,专谈净土以及带说净土的经论,有数百种之多。印度著名马鸣菩萨,龙树菩萨,天亲菩萨等均有净土论著,解释与弘扬净土法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