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萨道

"

菩萨道是大乘行者由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由于除自修自渡外,渡众生是重要的工作,要完成这种艰困的工作,就必须要有动机,它是渡生的动力,这就是慈悲心(在佛教中以大慈弥勒菩萨与大悲观世音菩萨为代表);要有目标,就是宏伟的愿望(以大愿地藏菩萨为代表);要有渡生的大智慧,好的工具与方法(以大智文殊菩萨为代表);要有永恒不断的渡生行为(以大行普贤菩萨为代表);最后要有大精进心去完成(以大势至菩萨为代表)。具有上面这五种条件,菩萨道才能顺利的走下去。

菩萨道——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

菩萨道——发心修行到成佛中间的漫长路程

佛教菩萨道的重心是什么

菩萨道是很多修行大乘佛法的人会去选择修行的,它不仅仅是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也是能够普度众生,那么有些人就想要知道为什么要修行菩萨道,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吧!

为什么要行菩萨道?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通常被称为居士。

那么,做一个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么不同呢?

佛教在中国,信仰的人最多,误解的人也最多,多数人所以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庙,那些为死人念经的僧尼,那些木鱼,那些钟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认定佛教是消极的,是逃避现实的。

其实,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还是变质流俗了的佛教。因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几乎已被这股流俗的浪涛所吞没了,因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与在家的两大类,出家人的本务是修道与传道并住持佛教,至于表达大乘入世的菩萨精神并作佛教的外护者,却是在家的居士。

三类法门

修学佛法的法门虽多,若从大体上说,可分三大类:

●第一是人天道。

●第二是解脱道。

●第三是菩萨道。

学佛的宗旨,是在求取解脱道,学佛的着力点,却在于人天道,尤其是人道,乃是生死与解脱的最大关键。所以,学佛的人,不能离开了人天道而另求解脱道。

解脱道的求取,也不等于佛果的圆成,解脱生死的人,并不就是成了佛的人,要想成佛,必须将人天道与解脱道兼顾并重,这便称为菩萨道。

从性质上说,人天道是偏重于福业的经营,比如布施、救济、放生、戒杀、社会公益等等;解脱道是偏重于慧业的修持,比如持戒、修禅、拜佛、念佛、听经、看经等等。最要紧的,还是在于恋世与出世的区别:如有恋世的心,虽修慧业,仍是人天福报;如有出世的心,虽营福业,也归解脱之道。

为什么要行菩萨道?

毫无疑问地,学佛的目的,不在人天道,佛教的态度,也不仅在解脱道。自求解脱,也要使得一切众生求得解脱,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的,便是菩萨道。可见,佛教的宗旨虽是出世的,佛教的方法却是入世的。因为自求解脱,是求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所谓出世,是出离世间的苦恼。救济众生,是为帮助众生解脱世间的种种苦恼,虽然出世,却不逃世。同时,佛教所谓的解脱,是重于心——精神的自在,不受五欲(粗)的烦恼的束缚,便是心解脱,便可离欲界而生色无色界,乃至出离生死;若能不受无明(细)的习业及无知的束缚,便是慧解脱,便可超脱生死,乃至成佛。因此,解脱了的人,固然不受生死的束缚,但也并不就是不受生死,为了度众生,他们仍须生死。不过,他们的生死,是出于自由意志(愿力)的自主,不同于一般凡夫的生死,是由于烦恼造作(业力)的牵引。正像一个去监狱为犯人讲演的自由人,虽也进入监狱,接触了犯人,但他的心理感受,与被法律制裁而监禁在狱中的犯人,是不同的。所以,已经解脱了的人,虽入生死,仍不以生死为苦,虽在生死,却不受生死的束缚。

为什么要行菩萨道?

为了我们能够学习到更多的佛法,在修行的过程中,最好是多多的诵读佛经,这样我们能够学习到的智慧才会更加的多,而且我们也是能够知道佛陀的想法,以及了解到如何改善自己的生活。

...查看更多
解脱道和菩萨道的区别

佛法是分很多的派别,以及很多的法门,其中就有很多的人在修行大乘佛法,和菩萨道,不仅仅是帮助自己解决烦恼,也会帮助众生解决烦恼,那么什么才是真正修行菩萨道的人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简单的了解吧!

什么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金刚经

能净业障分之发什么愿(1)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你看,又回头了!又是老问题,这个须菩提也同我们一样,够罗嗦的了!金刚经一开始,他就问佛这两个问题,佛一路给他讲下来,讲到了现在,他老哥是等于为我们问话,老师啊!我还没有懂咧!他说一个学佛的人,刚刚要发大乘心,要想成佛,想明心见性悟道,“云何应住呀?我的心定不了啊,怎么住?住在那里呀!“云何降伏其心”呀?我的思想烦恼多得很啊,怎么把它降伏下去呢?还是这个老问题。你看,很滑稽吧!假使把它当一个剧本,不要当佛经看,这个演员够罗嗦的了!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还是老话,不过这老话很不同啊!这个话里头有骨头。当金刚经开始的时候,佛对须菩提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善护念”,“应如是住”。这里答覆的不同了,他告诉须菩提,一个准备开始学佛,想求大彻大悟而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当生如是心”。如是心是什么心呢?这就是佛家讲的发愿,立一个志向,发愿就是立志。立志做什么?“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要救世界上一切的众生,那些在苦恼中的众生我都要救,灭度他。

什么叫灭度呢?使他离苦得乐,进入涅盘。所谓涅盘的境界,就是离苦得乐,灭度就是这个意思。你不要看到灭度两个字,以为是把他砍头杀了,那还得了!灭度就是涅盘两个字的翻译,是形容辞,走入了寂灭、清净的境界;是回头是岸那个岸。这个境界也就是离一切苦,得究竟的乐。要想学佛,第一个动机,就是要有这个心。

什么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其次,“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事实上,你度了一切众生,做了就做了,心里头并没有说,我已经度了那么多人了,如果有那种心理状态就错了。有一位朋友告诉讲,他的妈妈生了他们十六个弟兄。我说这个老太太真伟大;但是尽管老太太生了十六个,最后走的时候,实无一可生者,还是等于没有生嘛!怎么样一个人来,还是一个人走,对不对?每一个人都是光光的来,光光的走,来的时候很不高兴,一出来还大哭一场,走的时候自己来不及哭了,别人帮他哭。更妙的是小孩子生出来就是抓,捏著拳头抓。个个都想抓一把,抓了一辈子,抓到临终没办法了,只好放手。普通一个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境界,做了一辈子的事业,生了一大堆的儿女,最后,实无一事可灭度者,一样都带不走。

佛说,由这个人生可以了解到,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如果今天帮了人家一点的忙,心里还念念不忘,还希望人家恭维一下,那就完了;不要说学佛不行,做人都不行。所以说,学佛的人,要这样发心。

他说什么理由呢?告诉须菩提,一个学佛修菩萨道的人,只要有一点自认崇高,自我的伟大,自觉了不起的话,他已经著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这样的人,佛说,完了!“即非菩萨”,这个人够不上是学佛的人,不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中国文化也讲大公无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救尽天下苍生,心中不留一念,这样才是大公无私,才是菩萨,否则,佛说即非菩萨。

什么是真正行菩萨道的人

现在大家都知道修行菩萨道的方法,那么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就是要多多的去感悟和体会,如果我们只是诵读经书,那么修行是没有效果的,而且也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所以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要多多的思考和体会

...查看更多
女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现在有很多的人都在修行佛法,因为佛法中的智慧对我们的帮助有很多的帮助,同时也有很多的人在修行菩萨道,不仅仅是帮助自己,也会救助众生,那么我们具体应该如何修行菩萨道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如何修行菩萨道?

“修菩萨道者,先以方便,调伏诸根。何谓方便?谓六波罗蜜,四无量心。”——《佛说未曾有因缘经》

许多学佛朋友都曾发菩提心,修菩萨业。然而六根难调,耽于六欲七情,故智慧难成,不得解脱。如何修行菩萨道呢?《未曾有因缘经》中佛讲得很清楚:修六波罗蜜,习四无量心,便是调服六根的方便法门。那到底什么是“六波罗蜜,四无量心”?具体我们该如何做?

六波罗蜜,指的是六种积功德、种福田、渡彼岸、得解脱的方法。第一行布施,“破悭贪心,无遗惜故。”布施不仅要求你去帮助他人,积德行善,更是让你不再贪念、执着世间繁华,破除那颗贪执之心。

第二持戒律,佛涅槃前曾有遗训:“如来灭度之后,当以经法与戒律为师。”戒律不一定就是苦行素食,守善心,不造恶业就是佛的根本戒律。

第三堪忍辱,“遭逢恶事心能堪忍不怀报”。许多人常称:“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事实上,不争尤其是不顺心时能忍辱才是佛所乐见的。第四能精进,学如逆水行舟,修行道业也是如此。唯精进之心方能让你乘风破浪,济渡苦海。

第五习禅定,“收摄其心,不起邪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想要在菩萨道上先行一步,禅定便是最好的法门。第六曰般若,修习般若智慧,破除无明烦恼。佛说:“六波罗蜜方便之力,能调服诸根。”

除六波罗蜜,复有四心,能调服六根。何谓为四?一曰慈心,二曰悲心,三曰喜心,四曰舍心。那么,在佛眼里,何谓慈?何谓悲?何谓喜?何谓舍?

云何行慈?佛说:“见苦厄人,当起慈心。为作救护,皆令得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便是慈心。勿让慈心蒙尘,日行一善,便是在修行菩萨之道。

如何修行菩萨道?

何谓为悲?悲不是可怜、怜悯。若见众生因无明而造生死业,在五道中轮回受苦时,“当勤精进,修习智慧,速成佛道。得佛道已,当以智慧光明。照除众生无明黑闇。”免除众生所有苦难。众生有罪,我当代受。这才是菩萨之悲!

何谓喜?若见世人修行善业,当劝助随喜。去帮助他,去鼓舞他。现在许多学佛人喜欢说“随喜赞叹”,看到好的、善的德行,自己也跟着欢喜,并去赞颂他,肯定他。这是对的!但佛菩萨的“喜”不只是拍手掌,点个赞,更是“劝助随喜”。遇到有需要的人,去帮助他,这更值得欢喜。

何谓舍?“凡所施为,一切功德,行恩于人。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是名为舍。”舍,不是说你下决心学佛就要把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财富扔掉、烧掉,或者把你的钱全送给我,否则你就是有挂碍,心不净。舍是一种心态,“不望现报,不望生报,不望后报。”施恩于人,不图回报,甚至不图积攒功德。这就是舍!

佛说:“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总摄一切菩萨道行。”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具足十事,一切菩萨道的无上法门即在其中!

如何修行菩萨道?

相信现在师兄对修行菩萨道有了很多的了解,那么我们就是要坚持修行、用心体会,这样才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内容,而且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去体会佛法中究竟讲解了什么内容。

...查看更多
菩萨道:持五戒,修十善!

佛教中的经典是有很多的,其中的智慧是无穷的,我们都要好好的去修行。菩萨道就是佛教很重要的修行方法。更是需要我们坚持不断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道分四个层次,修行时要定位清楚

如是之人乃能见,此诸菩萨所行道。始求佛道一念的人所行的菩萨行菩萨道。分四个层次:

一、出离道,了生死,出三界。

二、菩提道,觉悟的人性当中觉醒过来的这条路,自己一个人走的。

三、菩萨道,不是自己觉醒在人生的大道上就好了,要怎么样子带领大众走上菩提道。除了菩提道以外,还有眷属世间与器世间要做。但是这个菩萨道在做法,通常是一对一的。

四、普贤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佛乘修普贤道。在顿教中,开始要转化成圆教的时候,华严一乘不共别圆这个时候所修的叫普贤道。

通常我们在讲修出离道的部分,就是声闻缘觉乘,属于二乘。大乘始教,修菩提道。大乘终教、顿教,修菩萨道、菩萨乘。

按四乘又可分三个层次:一、声闻修苦集灭道,缘觉修十二因缘法。二、大乘修六度万行,从菩提道到菩萨道。三、一佛乘修普贤行愿。

把四法界带进去,也是一样。一、声闻、缘觉,修理法界。二、大乘菩萨道,修理事无碍法界。三、一佛乘法身大士,修事事无碍法界。

这个不深,要进入那个领域里,四乘都对,只是修法不同。如初学修禅的,修禅为主,然后密法要来修一下,就好。如认为修密更好,禅就放下。因为禅净律密,不可能通通修,但是要选定一个。

我们更希望大小乘通通要修。不要大头病,我修一佛乘的,为什么要修苦集灭道。一样要去修,这些通通要有,然后自己定位在一佛乘上。

乖乖地从数息来,把心安住在风门,久了久了,才有可能一念不起,那个时候,大乘法一带,经通宗通,统统通,才有可能。还没开始,就要观心,只要一念不起,顿成佛道。弄到最后,就是没有一念,只是万念而已,没有用。

菩萨道分四个层次,修行时要定位清楚

所以我们通通要学过,十二因缘法,一定要去找为什么,为什么无明会生,会取,会六入,会六识等等。为什么,要把这个理路弄清楚,不一定泡在里面,总要弄一遍。

我们一定各方面,通通要去深入。各宗各派,各种法门,法门无量誓愿学。但自己要定位,我是修学什么,那不要紧。

里面有两个,菩萨行与菩萨道,这两个是有区别的。菩萨行,是菩萨所行。

菩萨道是个规则,一条路。我要带领大家通通都上菩提道,那个带领的方法。譬如说,有人不盖庙,他在行菩萨道;有人在盖庙,他也在行菩萨道。两个有什么不同?他们愿力不同,他们示现的相不同,做法不同,没有对不对。

从这种定义来讲,菩萨行,菩萨是比菩萨道大得多,因为在这么样原则之下,他有开的地方,行,他要做的,譬如他要慈悲,他要怎么慈悲;他要智慧,他要怎么智慧?慈悲是菩萨行,智慧也是菩萨行,但是有他一惯的作法。

菩萨行与菩萨道的定义,我们通常不具象定义,不具象名词,但是大概可以感受到,菩萨道是他外显的相,菩萨行通常是密行!

菩萨道分四个层次,修行时要定位清楚

以上就是对菩萨道分四个层次,修行时要定位清楚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和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更好的获得功德和智慧。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精心。

...查看更多
结语

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行愿是菩萨道的最高境界,大乘菩萨行者都应修习并效法去实行。这十大行愿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与普皆回向。佛说:六波罗蜜,四无量心,总摄一切菩萨道行。布施、戒律、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慈、悲、喜、舍,具足十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