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佛心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佛学基本知识/ 文章正文

怎样念佛才能一心不乱?想临终有把握往生,要怎样用功?

导读:大家请坐,大家放掌。上午讲了几个小问题,下面继续讲,刚才我看纸(条)又增多了,大家注意听,有些问题就不过多详细讲。这个纸条是这样写的:“师父慈悲,弟子有几个问题想请师父慈悲开示:一、怎样念佛才能一心不...
惠能与禅宗

原标题:惠能与禅宗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如果非佛教中人,

惠能的这个偈子,

可能比被供奉在南华寺的真身还要广为人知。

很多人更把这个偈子用来表达自己“自寻烦恼”的无奈。

其实,如果读懂这个偈子的禅理,

也就没有烦恼可言了。

惠能俗姓卢,乃唐朝岭南(广东省)新州人,

据说惠能就是本名,而且是出生后就有两位僧人来给他取名。

惠能的父亲原为唐朝官吏,本籍是范阳,被贬谪到岭南,

大师生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戊戍岁二月八日子时,诞生时毫光腾空,异香满室。

因为其父早亡,家境贫困,惠能以卖柴奉养母亲李氏。

在卖柴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诵念《金刚经》而产生学习佛法之心。

顿悟之后,被告知黄梅凭墓山弘忍大师讲《金刚经》,

于是决定只身前往湖北黄梅双峰山东禅寺向五祖弘忍求法。

惠能见到弘忍,弘忍便问,你是哪里人?

惠能说我是闽南人。

弘忍说,闽南人不是野蛮人吗?怎么还学佛法?

能说不对,人有南北,佛没有南北,闽南人怎么就不能学佛呢?

弘忍心想,这小伙子不错,有慧根。

但他没说,只是安排惠能去厨房干活。

后世解读弘忍没有直接说惠能有慧根,

是为了保护他,免得刚刚来到就成为焦点。

但其实弘忍应该是还要对惠能进行考验。

这里是禅宗理念。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应该大家也很熟悉,

传说布袋和尚就是在耕作中顿悟而作了此偈。

禅宗与佛教的其他派别不同,

其源自佛祖拈花一笑的故事,

讲究的心的顿悟。

至于如何顿悟,形式上是没有要求的。

因为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

众生与佛的区别就在于顿悟。

所以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说,

也就是哪怕你是个屠夫,

当你顿悟之后放下屠刀,也可以成佛。

惠能于是到厨房干活,一边干活一边修持,

直到八个月后的一天,

弘忍自见年事已高,准备挑选人选传衣钵。

于是集合门人要各人做偈一首,看看各人修为如何。

其实在众人心目中,

作为大弟子且为东山会下的教授师的神秀自然是最佳人选。

但其实神秀自己并不自信,

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一看,觉得神秀未见本性,所以没有托付衣钵给他。

因为佛家讲四大皆空,你心里还有镜子,

那就是还没有得道。

而原本只是在厨房里干活的惠能,

听说神秀写了这样一个偈子便说,我也来写一个。

这时的惠能并未剃度,而且还不识字,

大家都笑他你字都不认识几个,还想写偈子。

于是惠能让一名香客记录下他的偈子,

也就是开篇讲的那首。

弘忍大吃一惊,心想这才是悟到了禅宗的根本,

衣钵或许就应该传给这个人。

但是弘忍依旧没有明确表态。

等到晚上,他拿着手杖来到米房看惠能。

此时惠能正在舂米。

弘忍问:“米熟否?”

惠能说:“米熟久矣,欠筛耳”

筛,就是师。

惠能的意思就是我自己的修炼已经成熟了,

但就是还没有得到老师的指导。

于是弘忍敲了米袋三下之后离去。

惠能也心领神会,

等到半夜三更恭敬虔诚地走到五祖的卧室跪了下来。

于是弘忍便为惠能讲《金刚经》,

讲至一半惠能便已悟得。

于是弘忍将衣钵传予惠能,

并让他连夜离开返回岭南。

弘忍送惠能到江边,

有一条小船,弘忍说:

“河当你渡,我渡你过河。”

惠能说:“迷时师渡,悟时自渡。”

是啊

,没有开悟的时候需要老师引渡,

已经开悟了就应该自渡。

弘忍一听,深感衣钵托付给了正确的人。

于是惠能回到了岭南,并隐姓埋名十六年,

传说期间有同名师兄找到了他,

要他交出衣钵。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石头上给他。

这位师兄觉得就这样拿了衣钵好像也没能说明什么,

便要惠能把弘忍传授的佛法传授给他,

于是惠能便给他讲了《金刚经》。

结果这位师兄越听越觉得自己惭愧和内疚,

不但不敢向惠能索取衣钵,甚至还拜了这位师弟为师。

其实关于弘忍传衣钵于惠能而不传于神秀,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神秀的偈子不如惠能。

这多少是受《六祖坛经》记载所影响。

首先《坛经》是惠能的弟子们记录惠能言行的经书,

这和佛教的经书来源是一致的,

在于印度传过来的佛经记录的是佛陀的言行,

所以开篇都是“如是我闻”,

就是“我当年就是这样听佛祖说的。”

而惠能的言行能被编写成经书,

等于是受到了佛祖的待遇。

自然而然,经书里记载的也就影响了学习经书的人。

其次,禅宗自达摩至弘忍,主要修的都是《楞伽经》,

所以弘忍授予神秀的也是《楞伽经》。

该经讲的就是修行,也就是神秀说“时时勤拂拭”。

而晚年在遇到惠能之前,

弘忍开始更倾向于修心的《金刚经》,

而惠能在遇到弘忍之前已经对《金刚经》有所悟,

遇到弘忍之后所被传授也是《金刚经》,

所以可以说,弘忍之所以将衣钵传予惠能,

更大的因素是因为《金刚经》。

而如果他更崇尚的是《楞伽经》,

则神秀明显更适合当他的衣钵传人。

惠能在岭南隐居十六年后,

直到有一天在广州法性寺拜访印宗法师,

正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有两个僧人辩论风和幡。

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

争论不休。

惠能说:“不是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印宗闻之竦然若惊。

印宗问惠能:“听说五祖弘忍大法师的衣钵传人六祖南下了,

莫非就是你?”

惠能便出示衣钵,印宗欢喜赞叹。

随后,集合僧众,在法性寺菩提树下为惠能剃发,

又请著名的智光大师等为他授具足戒。

两月后,惠能即于寺中菩提树下,为大众开示禅门。

后来就创建起了禅宗南宗。

之所以称惠能所创的为禅宗南宗,

是为了与神秀的派别有所区分。

神秀在弘忍圆寂后,虽然没有得到衣钵,

但仍被推举为住持。

成为住持后神秀也将禅法遍弘大江南北,

甚至武则天都曾迎神秀禅师入京,亲加跪拜之礼。

而那时六祖惠能还不曾闻名。

所以神秀也是一名得道的高僧。

甚至在后来南北宗之争时,

他还对弟子说,我的觉悟不如惠能,

五祖亲授衣钵给他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只是可惜我不能去到岭南见他,

而你们不必滞留在这里,可以前去曹溪向惠能请教。

可见,作为禅宗的得道高僧,

神秀也早已没有所谓的执迷。

其实自惠能之后,禅宗也不再有所谓的七祖,

而且也没有了衣钵的传承。

公元712年7月,六祖惠能大师集徒众,

预知他们:自己于8月就要离世。

徒众听罢,多皆痛哭。惟有一人,神情不动。

对痛哭者,六祖斥之:数年山中修道,修得什么?

你等悲泣,为谁悲忧?难道,是悲伤我不知到哪去吗?

有弟子问:你去后,你的法脉让谁接续呢?

六祖告诉他:有道者得,无心者通。说此话前,

他告诫徒众: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中,六祖惠决定不再指定禅宗七祖。

惠能与神秀各自所创的禅宗南北宗,

根本上而言并没有区别。

只是在成佛的道路上,

神秀的北宗认为众生需要一步步地修行至觉悟而成佛,

而惠能的南宗认为众生只要顿悟就能成佛。

因此相比较而言,

惠能的方式更为便捷,因此也更容易被众生所接受。

如果执迷于南北之别,本身就违背了禅宗的理念。

而从哲学层面来讲,

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

可谓是将印度的佛教和华夏的文化相结合了。

甚至解决了诸子百家时没有解决的问题,

禅宗认为众生无论好人坏人都可以成佛,

而且成佛的途径不拘泥于任何形式,

所以你可以追求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是当你发现追求无果或者不如所愿时,

禅宗可以给你解决心里安宁的办法。

告诉你不要执迷,应该放下。

只要不执迷,就可以修成佛。

这不就是穷则独善其身最好的办法么?

所谓成佛,不正是找到解决苦难的办法么?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的第一条就是苦。

佛祖立下的弘愿就是普渡众生,让他们脱离苦海。

而禅宗说,脱离苦海的办法,

就是不要执迷不悟。

至于禅宗为何能在中国如此兴旺,

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问题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