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佛心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佛教基础知识/ 文章正文

悟道法师: 常礼举要(第一集)

导读:悟道法师: 常礼举要(第一集)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今天非常难得,来到台南永康华藏佛教莲社跟各位莲友结缘。莲社的缘起是在几年前谢居士发起的,当时...
悟道法师: 常礼举要(第一集)

《常礼举要》,诸位观众,诸位同修,诸位大德,大家好,阿弥陀佛!请放掌。今天非常难得,来到台南永康华藏佛教莲社跟各位莲友结缘。莲社的缘起是在几年前谢居士发起的,当时他在永康他的工厂楼上设一个佛堂,在那裡流通法宝,让在永康的同修大家能够方便请到经典以及共修念佛。之后又到中华二路租了一间道场,这边场所比较大,但只是小型的道场。这个念佛堂面积大概能够提供二十个人共修,这是最刚好的,是一个小型的念佛堂。最近家师淨空上人在讲经当中时常提起,民国初年淨宗十三祖印光祖师在世的时候提倡小型的道场,小型的道场大概就是二十人的念佛堂。在当时祖师提倡小道场,这个道理也就是在我们现代小型的道场比较好维持,开销较少,来共修的同修大德,大家发心护持,大家比较没有负担,因为开销少,大家来共修就没有经济压力。管理的人也比较好管理,因为道场小,人也少,事情也较少,比较单纯,也好管理。在这个时代,小型的道场特别适合,这是印光祖师当时在世的时候提倡的。现在我们淨空上人在讲经当中也不断提起,淨宗道场像这种小型道场愈多愈好,希望每一个地区都有这种小型道场,能够方便当地住在附近的同修大家共修,不用跑得很远。这是印祖提倡的。

今天悟道第一次到永康华藏佛教莲社的新道场,看这个场所确实也符合印光祖师的标准。今晚来到这裡,同修也希望我能跟大家说几句话。因为最近这两年,家师淨空上人的故乡安徽庐江县实际禅寺,在民国九十七年的时候,九十七年四月二十五日实际禅寺发起打一百个七,这一百个七是三时繫念的佛七。三时繫念百七目的就是护国息灾,护是保护,国是国家,保护国家,息灭灾难,这个因缘发起的。在实际禅寺发起,我在那裡做了四个多月,之后家师又叫我去山东庆云金山寺。在实际禅寺将三时繫念法事教会给常住法师,在那裡做了四个多月,他们也都学会了,就将百七后面的交给常住法师继续做。山东金山寺这边的常住法师,也发心要学习做三时繫念法事,所以家师叫悟道到那裡,一方面继续做百七,一方面教那边的出家众法师们做三时繫念法事,一直到去年就是民国九十九年三月二十五日圆满。刚才讲的应该是民国九十七年,现在已经是民国一百年,农曆还没过年,再十几天农曆才过年,但是国曆已经是一月份,已经是过了年。

在这段时间,有二、三年的时间在佛教卫星讲经的节目,都是过去录的又再重覆播放,这二、三年当中都没有再录製新的。今晚在台南永康要跟电视机前面的观众,以及现场的同修,大家一起学习《常礼举要》。《常礼举要》这本书是过去台中莲社李炳南老居士在世的时候所编的,他老人家也有讲解过一遍,这是他对内部学生讲的,当时并没有对外公开。一直到李老居士往生,到最近这几年,莲社才将他老人家的讲记,有少部分流通到外面,但是数量没有很多,当时我也得到一本。在去年七月份,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举办学习六和敬的大会,我去参加大会也将李老居士的讲记带过去,请家师淨空上人过目。家师看了以后,他说这个东西也可以像讲经一样来複讲。複讲就是重複的讲演。佛教卫星这个节目是以台语讲经,我就想到,不如我们利用这个机会,以台语翻译複讲,将李老居士的《常礼举要》,简单向大家做一个翻译複讲的报告。如果讲得不好,翻译得不正确,还请前辈多多批评指教。

我们就依照李老居士的讲记,这个讲记有一部分我们就省略,较浅显、容易翻译的我们就将它翻译複讲,提供给大家参考。李老居士还没讲《常礼举要》之前,他有一些勉励的言辞,勉励的言辞就是鼓励的话,先跟我们说为什么他要编《常礼举要》,为什么要学习这个礼。所以先跟我们说「先入根本」,还没有讲内容以前先跟我们说,不管学习什么学问,都要有个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基础,像盖房子要基础,打地基,一棵树要有根、有本。不管学习什么学问,世间法、出世间法,不能没有根本,所以要先入根本,先建立根本。李老居士一开头说,「讲一种东西,不是容易的。中国的学问都有根本,就与栽树栽植物一样,先有根再谈其他,学问没有根本、飘飘浮浮的道听涂说。」这个孔圣人说过,道听涂说。李老居士一开头告诉我们,说一件事情不是很简单,譬如我们学讲经或是讲演,或者讲一种学术、学问,不是很简单。

中国的学问,中国就是指祖先,我们每个人都有祖先,我们的祖先从中国来的。我们在台南,明朝时代郑成功过来台湾,第一个府城就是在台南,一府二鹿三艋舺,第一个就是在台南,从中国过来的。我们的祖先前后也移民过来,就像现在看到很多华侨移民到国外,台湾也有很多人移民到国外。移民到外国我们的祖先有没有改变?并没有改变。譬如台湾人移民到澳洲,现在很多台湾人移民到澳洲,移民到澳洲你的国籍就是澳洲的国籍,能不能说我们不是台湾去的?能不能这样讲法?同样的意思,我们台湾人的祖先从大陆过来,你能不承认自己的祖先是从大陆来的吗?这点我们要先认识清楚。这就是什么?这就是根,你的根从哪裡来的。饮水思源,这是说每一棵树有它的根、水有它的源头,我们喝一杯水,不能不想到它的源头在哪裡,看到一棵树,不能只看到它的树丛、树枝、树叶,没想到它的树根,没有根怎么会有这棵树?所以这是说根本。学问就是要有根本,就像栽树栽植物一样,都要有根。先有根才能说其他的,根没有,没有基础,讲再多也都是落空。学问如果没有根本就飘飘浮浮道听涂说。什么叫道听涂说?道是道路,涂是路途,你在外面的道路、路途上听别人说的。听说的,自己也没有进一步去了解、去判断、去分析、去认识,听别人这么说我们就跟着这么说,自己根本就不了解,这就叫做道听涂说。道是道路,涂是路途,我们走在路上听到的。这个意思是说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也不懂,只是听说的,这就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现代人确实很多都是道听涂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听到一句话,说某某人怎么样,有很多人听片面之词他就相信了,他就认为是这样。特别现在的第四台,言论自由,说很多话,讲很多言论,这些言论讲了就很多人相信,相信的人又去传、又去讲,是不是事实就是这样,他也不知道。到底事实是不是这样,没有人知道。没有人知道怎么还一直说?就听别人说的,别人这么说,我也跟着说。事实上出入很大,因此第四台愈多,地下电台愈多,社会就愈乱,胡言乱语。乱讲就很多人乱听,他没有判断是非善恶、真妄邪正、利害得失的能力,很容易被这些言论迷惑,这都属于道听涂说。譬如台湾现在最普遍的,可以说全民都参与政治,走到哪裡都在讲政治。你想想看,几个人读过政治?几个人懂政治?但是大家都在说。特别我到南部乡下遇到一些老同修,都会问我政治。他有过读政治吗?没读政治,口裡讲的都是政治,从哪裡来的?听第四台讲的。

讲一句坦白话,现在做大官的人都不一定懂政治。为什么?做官,政治是什么?国父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的事情,做大官的他怎么会不懂?确实不懂。为什么不懂?他没学过、没去学习,他怎么会懂?愈治愈乱,愈治愈糟,没学!都是道听涂说,这不是真实的学问。所以李老居士在这裡举个例子说,一条街道还没走完,听这个说,听那个说,他听别人说又传出去,他也没有求证、调查,他也是听别人说的,这个问题就很多。一条街还没走完,这边听进来,又从这边传出去,这叫做「口耳之学」。口是别人说的,我们的耳朵听到别人说,自己也没有真正去了解,这叫做口耳之学,连根都没有。不要说根,枝叶都不明白,这叫一知半解,连一知半解都谈不上,一知半解还知道一点,可能连一知半解都没有。

「中国学问讲究根柢,无论学什么,念中国书有这么一句话『通一经则通全经』,一本古人圣贤的典籍要真懂了,其他一些你都懂得。」这是淨空上人时常说的,一经通一切经都通达,所以通一经就通全经。譬如一本薄薄的《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如果通了,三藏十二部经也都能通达。如果一部经还未通,其他的经典也是不通,这是中国学问世间法跟佛法都是这个道理。为什么通一经能通一切经?这到底是什么道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宇宙万事万物都离不开这个真理。这个真理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自性。不管世间法、出世间法不离自性,离不开自性。自性,任何一样东西,你学习哪一部经典,到最终的目标都是达到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还有哪部经不通?每部都通!因为所有一切万事万法都是自性所生,你通达自性哪有一样不通!样样都通,佛法、世间法没有一样不通。这是说读书读经典、学佛学世间圣贤之法,同样一个道理。

就是世间法,农、工、商、法、医也是如此。以前不管哪一行,你问台湾一些老人,木匠、铁匠,无论做什么,他刚学的时候都吃了不少的苦头,不管学习哪一方面的技术。古时候学一项技术,当学徒三年四个月,每一样功夫,每一样技术,都要从基础,要打基础。没有打基础,根就扎不住,就是根基、基础打不稳。我们盖房子也是一样,基础没打稳,房子盖好就很危险。你学一项功夫如果没有根基,基础不好,老师就不让他出师,不是三年四个月时间到就出师了,不是如此。要看你是不是真正把基础打好了,如果打不好,三年四个月到,甚至三十年,如果没有根基,老师也不会让你出师。为什么?出去怕出糗。出糗,人家会问这个学生是谁教的?先骂老师。这个孩子去外面做坏事,这是谁的小孩?先骂父母。所以老师跟父母都不好当,既然当了就要尽十二分的力量。像在学校没礼貌,大家都先骂老师,这是以前。以前的原则不会变,即使有变,变是变通,原则还是不变。所以这一点孔圣人在书上有讲,「百变不能离乎中」,中是宗旨,不管你怎么变,宗旨是不变的,永远不变。

譬如佛法说万法皆假、皆空,万事万法都是假的、都是空的,但是假、空之中有个真的,无常当中有个常。什么是常?我们的本性、自性不生不灭,这个本来就存在,它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常,这是真的。这是佛家的讲法。道家老子也说,「天不变、道也不变」,说的都一样,所以圣贤主张都一样。可是现在变了,竟然还有杀父母的,这大家都知道,其实是教育界的缺失,教育失败。说教育失败还比较好听,实际上是没有教育。现在学校那么多,怎么会没有教育?中国祖先说的教育,跟现在学校教的内容意思不一样。教育教什么?教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伦常,教我们认识人与人的关係,道德就是道德观念。因果,这是教育,像道家《太上感应篇》是教育,因果教育。《佛说十善业道经》是大乘佛法基础的教育,不管大乘、小乘、人天法,这是基础教育。现在家师淨空上人常常讲起,全世界从幼稚园到博士班,都没有伦理道德因果的教育,这些都没有,这是现在没有这些教育。

李老居士这裡又讲到,有一本书竟然这么说:「母亲把孩子生下来就如同豆子离开豆荚,与那个豆荚毫无关係。我也不必提出什么书来。」我们吃的豆子,像吃毛豆有个豆壳裡面的豆子,说母亲生孩子生出来,就像从豆壳裡把豆子拿出来,豆子跟豆壳就没有关係了,意思是如此。李老居士说,他也不说是哪一本书,你看都是现在的书,现代人写的。他说「畜生没上过学,这种没天理的事,畜生还做不出来」,连畜生都不会做这种事情,但是现在的人竟然这么说。李老居士说,我们学佛又学儒家,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学佛还要学儒家?儒家铺了底子,然后才能够学佛。这个话我在《印光大师文钞》看过,这个话是印光大师说的。他说没有真儒就没有真佛,因为学儒家就是学做人,学好了,学佛才会成就,才有真正的佛门高僧大德,才能作佛。意思是作佛也要从做人打根柢,人都做不好,怎么作佛?所以要学儒家。

可是现在要打倒孔老二,这是大陆上民国初年五四运动,一直到大陆文化大革命,要打倒孔家店,打倒孔老二,没有儒家。没有儒家中国文化也没有了,台湾虽然形式上有,实际上也没有。像台湾还有孔庙,现在大陆也渐渐恢复。台湾的孔庙,听说台南也有一间孔庙,我还没去过,我只去过开元寺,开元寺是郑成功为他母亲盖的,明朝到现在,这是历史的见证。高雄孔庙我去过,外面都在卖东西,卖吃的,孔子庙裡面也没有供奉孔门七十二贤的牌位,都挂一些什么?都挂一些裸女的画像,排了一排,我看到这些。后来我跟蔡老师说:高雄的孔庙怎么挂这些?蔡老师说:怎么会这样?这真的很不适合。那些挂在美术馆还可以,挂在孔庙,性质就不符了。你说现在政治人物当官的,在当什么官?这样你就知道了。性质不同,艺术的东西要放在美术馆,怎么会放在孔庙?我没读书的人看了都知道,这就是没有儒,虽然有孔庙,内容都没有了。有人在那裡讲《弟子规》吗?所以我跟冈山阿桃说,我说乾脆我们去向高雄市政府借,让我们教《弟子规》这才适合,教这个才有营养,才能够救这个社会、救这个国家、救这个世界;说那些有的没的是造恶业、造口业。这就是没有中国文化,学佛就没有根柢。所以我是很想如果有多的时间到南部跟乡亲用台语沟通,不然都被那些人乱讲,骗这些善良的老百姓,看了实在是于心不忍。这么好的媒体,这么好的工具,竟然用在造恶业,不好好的做教育,教这些人民。这罪业很重。

下面又说,「学儒学佛约之于礼」。诸位看佛门祖师大德注解的佛经,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对中国六经以及历史都很熟悉。李老居士说,以前他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但是看到这些祖师大德的注解,每一条都比不上人家,以前的和尚真正不愧是和尚。和尚就是老师,和尚是印度话,但是现在的人不知道,讲到和尚就是在殡仪馆给人诵经的,为死人送行的,现在社会大众对和尚的名词,对出家人的形象产生很大的误会,在古代出家人(和尚)在社会上有很崇高的地位。以前是读了中国文化才学佛,现在学佛没有办法了,先学佛才学中国文化。其实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祖先的文化,现在台湾不是很流行讲本土吗?没有祖先本土从哪裡来?本土我看看。祖先传下来才会有本土,离开祖先,不要祖先,本土也没有了。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中国文化。为什么在南部地区我要这样说明?因为我常常遇到南部的善良老百姓,听到「中国」两个字,他们就很反感。其实中国是我们的祖先,你们不要把政党跟政治溷在一起,你怎么可以不认同一个政党就否定我们的祖先?怎么可以如此?那就大错特错了。

祖先是祖先,政权是政权,两回事,不能溷为一谈。但是现在都溷在一起,大陆跟台湾都一样,都溷在一起,这就很悲哀了,祖先在九泉之下真的会流眼泪。

所以我们现在讲到中国文化就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这个文化能够帮助我们学佛。所以我们又学《论语》,李老师有办学《论语》,这是四书裡面其中一部是《论语》。我们这一集的时间到了,下面还有一段,我们下一集再继续跟大家学习。谢谢大家收看,阿弥陀佛。

常礼举要 悟道法师主讲 (第一集) 2011/1/21 台湾台南华藏莲社 档名:WD20-014-00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