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心网
佛心网
单独中的洞见 哲理故事300篇 谈佛说禅悟人生 淡定的人生从舍得开始 佛心禅语中的人生智慧
主页/ 为人处世/ 文章正文

怎样做,才能得到“佛之乐”?

导读:怎样做,才能得到“佛之乐”?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贤圣得欢喜乐,正趣漏尽。云何为七?谓比丘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中阿含经》学佛,与觉者对话,...
怎样做,才能得到“佛之乐”?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便于贤圣得欢喜乐,正趣漏尽。云何为七?谓比丘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中阿含经》

学佛,与觉者对话,是件快乐的事。可佛已离我们远去了2500年,讲佛的都是些“非觉者”。有的说“老实念佛”,有的说“布施功德”,有的说“禅定智慧”……到底该怎么学,怎么做?

其实佛早就说得很清楚,学佛便是要“求七知”,得“七知”便可得佛菩萨的智慧与快乐。“七知”便是上面讲到的“知法、知义、知时、知节、知己、知众、知人胜如。”

什么是“知法”?“知法”就是要了解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具体来说即是契经、祇夜、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法、论议等十二部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最接近释迦牟尼佛本尊旨意的四部阿含经。

什么是“知义”?“义”不仅仅指十二部经的文字含义。要知道佛说一切法皆方便法,要了解佛说法的背景、对象、缘由。回到事件本身去谈佛说某句真言的意义,而非字面含义,否则,那才叫“依文解经,三世佛冤。”

什么是“知时”?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修下相,什么时候该修高相,什么时候该修舍相。也就是说,要时刻明白自己所处的修行阶段,要清楚认知自己的水平。

什么是“知节”?具体来说便是“若饮若食、若去若住、若坐若卧、若语若默、若大小便,捐除睡眠,修行正智。”学佛,不是说在佛菩萨面前才知“勿放逸”,才知“勤精进”,生活中的每时每刻,点点滴滴都要以佛弟子的标准要求自己。

什么是“知己”?要时刻警醒自己,反思自己,认知自己的信(信念)、戒(戒律)、闻(多闻)、施(布施)、慧(智慧)、辩(辩才)、阿含(教法)及所得(学佛心得)。有人说“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咱们不提倡、不否认怀疑精神。学佛虽不是学知识,但也要博闻强识,如此才能精进自己。

什么是“知众”?学佛不是让你“出世间”,不是让你与社会脱轨,学佛的终极目的是度己度人。

可芸芸众生有种种方便,故要知众,知道社会上各类人的价值观以及文化习俗。开口念佛,除此之外什么都不懂的人说到底他们只是骗到了自己。

什么是“知人胜如”?世间有两种人,一种信佛,一种不信。信佛的也分两种人,一种学佛,一种拜佛。学佛的也分两种人,一种问经,一种不问经。问经的又分两种人,一种一心听经,一种不一心听经。一心听经的还分两种人,一种听法手持,一种听法不受持。听法受持的再分两种人,一种能察其意,一种不察其意。能察其意者便是“胜”。前一种人便是“知人胜如”。

为什么同样学佛,有的人得了智慧,得到解脱,得到了快乐,有的人一无所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佛经里只有知识,从自己心海里萌芽生长的才是智慧。

当你真正得到这“七知”,智慧的种子便在你的心底里萌芽。那时候,你便会知道什么是贤圣欢喜乐,什么佛之乐……

欢迎关注七叶君,更多有视角的另类佛经故事!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
  • 1970-01-01